和田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日期:2023-11-06 12:06  来源:和田县发改委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和田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划

  

第一篇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第一章 总 论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县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所要制定的五年规划,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规划,是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和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

一、行政区域

和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东经78°-80°30"、北纬34°30"38°07"之间,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间。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0公里,航程1050公里,和田国际机场位于我县吐沙拉乡境内。

全县行政土地面积4.0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沙漠占3.7%,绿洲仅占1.3%。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20-150公里,略呈葫芦状。南部高山连绵,峡谷遍布,北部地势低平,属塔里木盆地。

全县共辖11乡1镇1个园艺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汉、回、克尔克孜、锡伯族等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温适,水源充裕,“宜谷稼,宜园艺、宜棉花、宜蚕桑”。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蜚声海内外的玉都和织毯业名城。毛泽东等历代伟人曾用“手持玉龙三百万”,“万方乐奏有于阗(和田)”等诗词称颂它。

二、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和田县属于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年降水量34.8mm,年蒸发量2563.4 mm,平均气温11℃,平均大于15℃—20℃的温度达3000小时,长达125天, 年日照2470-2795小时,四季分明, 冬温夏暑,昼夜温差大,春夏多沙暴浮尘天气,无霜期达210-230天。

2、水土资源。和田县地表水资源量为10.88亿立方米,实际利用量6.1亿立方米,占资源量的56.07%,主要集中在玉龙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河水。

3、产品资源。和田县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土特产主要有核桃、葡萄、无花果、小茴香、沙枣等。其中地产核桃个大、皮薄、味美,补脑益智,是目前全疆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野生动物有黄羊、狐狸、旱獭、野猪、狼、雪鸡、野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甘草、大芸、枸杞、锁阳、党参、紫菜、大黄、青兰、麻黄等。自古以来 “和田地毯”和“和田玉”闻名遐尔,和田县是羊脂玉的主要产地。

4、矿产资源。本县矿产资源有煤、铁、云母、玉石、铅、黄金、锂辉石、锌、粘土、铜、石灰石、滩盐、石膏、铍、锂、钽等稀有金属,地下还有石油、天然气资源。

5、旅游资源。和田县古称“于阗”,系古“丝绸之路”西南之要冲,文化遗迹较多。有米里尕瓦提、约特干、奈加拉哈尔、布盖乌依里克、库玛尔石窟等遗址。曾出土唐宋货币,金饰品、陶器等多件,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余处,县境内有“千年核桃王”和被称为人间仙果的500年“无花果王”;有被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天下奇观”长达1050公里的“葡萄长廊”。“农田藏在林网中,渠水流在树林间,道路躺在林带下,葡萄长廊通四方。”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每逢夏秋,游人如织,竞相领略塞外田园风光。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28%,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1%。200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过“九五”、“十五”计划的实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农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优势作物的种植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牧民增收重要渠道。

3、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十五”以来,国家、自治区大力支持和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和田县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交通、水利、民航、电信等配套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九年制基础教育体系。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第二章  “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设想

第一节  “十五”计划的回顾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以来,和田县经济保持稳步增长,规模持续扩大。十五期间和田县生产总值较“九五”末(2000年)增长61.0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九五”末的75.6%:7.4%:17.0%调整到目前(2005年)的59.01%:18.84%:22.15%。

     “十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为12.89亿元。

“十五”期间,林业面积完成94.53万亩,完成计划的156.71%。

“十五”期间,畜牧业年末存栏较“九五”末增长2.8%;商品畜较“九五”末下降30.2%。

“十五”期间,粮食总产量完成17.59万吨,粮食面积22.22万亩。

“十五”期间,棉花总产量较“九五”末增长6.9%,棉花种植面积较“九五”末下降44.54%。

“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较“九五”末下降30.4%。

“十五”期间,乡镇企业总收入较“九五”末增长33.5%。

“十五”期间,计划架设10KV线路681.9公里;完成10KV配电变压器379台。

“十五”期间,防洪工程完成各类防洪工程174.24公里%。干渠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112.5公里,新增各级灌溉渠道216.4公里。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1.5万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13万亩。

人畜引水工程水厂计划9座,实际完成17座。解决人、牲畜的饮水。

新修县乡道路35公里,建成1560米大桥一座,从根本上改变了项目区北部两乡四农场人的交通问题,加快商品流通,增加运输量,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调整缓慢

“十五”计划的实施中,和田县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为59.01%:18.84%:22.15%,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5.21%:1.36%:13.43%,与自治区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19.1%:42.0%:38.9%的比重相比相甚远,我县生产结构中,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三产比重明显偏低。产业结构单一,调整缓慢,农村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产品经济仍处于简单粗加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种植业仍占主导地位,林果业、畜牧业没有形成规模。

2、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

2005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9.53%,差距较大,来自一产业占总收入的60.62%,来自二、三产业及其他收入占39.38%,其原因是增收渠道狭窄,农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而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则供给不足,产、供、销、贸、工、农等社会服务体系相互脱节,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3、基础设施投入少

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特色资源欠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和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县无城,财政十分困难,无力解决基础设施资金,而每年全县到位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又是有限的,因此还需不断加大力度,加强投入,增强县域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

4、市场体系不完善,产品开发力度不大

和田地处边远、基础设施滞后,远离中心市场,交通线长,运输成本高,信息不灵、农产品难以运出、产品在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优势林牧农产业和恶劣的生态环境给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其主要原因有优无势,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市场开拓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不利于产品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5、科技投入少,人才短缺

科技欠发达,劳动者素质较低,人才缺乏。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文化落后,农村人口掌握实用技术的人口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低。人才奇缺是扶贫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

三、“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和田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十一五”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发展潜力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互融性进一步增强,国际形势基本处于发展与稳定状态,国际大环境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

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县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

3、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自治区提出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重点在南疆,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4、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县加快工业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5、地区提出的“6个30万”富民工程的深入实施,丰富的绿色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打下坚实基础。

6、富有民族特色和自然特色以及文物古迹的旅游资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提供发展空间。

(二)挑战和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2、工业发展落后,工业化率低,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3、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力资源丰富但知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十分缺少,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将对我县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之,“十一五”期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正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运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将会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

第二节  “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及2020年远景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力实施六个30万富民工程,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林、牧、农”产业格局;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能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资源节约为先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稳疆兴和、固边富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到2020年把和田县初步建设成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环境优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

二、经济总量目标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

三、经济结构目标

“十一五”时期及更远时期,力争使全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更加优化:

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01:18.84:22.15;

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91:21.63:26.46;

201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66:24.84:29.50;

202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17:28.52:31.31;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比“十五”期间增加62.73%。投资领域重点分布:林、牧、农、水利、交通基础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投资涉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公、检、法项目等。

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左右,实现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30%左右;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左右,实现初中入学率达到97%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六、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0.74%;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0.76%,城乡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七、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和田县重点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的发展思路,一是突出实施好“南核北葡”和“核桃立县”的战略布局,以优质核桃、杏桃、葡萄、石榴、红枣生产基地为基础,发展果品保鲜、批发、储运;二是大力发展实施六个30万富民工程;三是发挥畜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和田羊毛为主的优质地毯、商品畜、肉产品和以15万亩优质牧草为主的深加工;四是依托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利用现有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五是围绕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力开发力度,以旅游观光带动旅游产业,辐射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六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建材、化工、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搭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七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八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落实两级攻坚任务,提高教师素质,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现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九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切实保护耕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突出林果业

按照和田县独具的区域优势、光照优势和水土优势,深化实施林果业“南核北葡”的经济发展布局,在英阿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斯玛瓦提乡、塔瓦库勒乡、英尔日克乡建设优质葡萄带。在绿洲边缘地带发展红柳大芸,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奠定基础。

(二)做强畜牧业

紧紧围绕调强畜牧业的要求,牢牢抓住发展畜牧业的大好机遇,全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坚持以“开发草业,引进良种,畜禽多样,培育大户,形成规模”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养牛业和养驴业。全力实施“百村万家畜牧大户经济”,建立优良畜种快繁中心。一是发展驴产业;二是加快牛产业;三是提高适龄母畜比重,改善畜群结构,加大母畜冷配力度,增加畜存量。“十一五”期末适龄母畜比例突破46%以上目标。培育发展畜牧养殖大户,通过抓大户带小户实现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扩大规模。

(三)优化种植业

种植业作为农业基础,必须优化结构,突出地方特色,走内涵挖潜和高效发展的路子。一是保护基本农田,狠抓种子工程,加快吨粮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实现长久恒定的小区总量平衡;二是突出抓好棉花和温室大棚的生产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建温室大棚;三是依靠科技,大力推行水旱轮作、粮果间作、粮经间作、葡粮间作、复播套播和节水灌溉等技术,切实提高耕地和水的利用率,实现以质增收。

(四)发展地毯业

地毯业是我县的重要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高,发展潜力很大。今后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行“三改一创”措施,全面提档升级。在现有织毯户的基础上,在现年产基础上提升。

(五)做大劳务输出业

劳务输出作为农牧民今后一个时期内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树立“大劳务、大流动、大收入”的意识,按照“远近结合,以近为主”的办法,政策引导,信息服务,部门组织,加强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协调。二是教育农牧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走出家门,离土离乡,开辟新的创收途径。三是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加快以巴格其镇、吐沙拉乡和罕艾日克乡为轴心的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六)积极招商引资,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和田县山区和沙漠占全县总面积的98%,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矿产资源有46种,已开发利用的有煤、水泥、石灰石、玉石、盐、石膏等,今后要重点发展建材、化工、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园区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完善政策,广泛宣传,进一步完善《和田县招商引资若干规定》,充分利用和田县政府网站等信息渠道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宣传力度,积极筑巢招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一是改扩建30万吨煤矿,二是积极推动促成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落地,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农业增收的新亮点。

(七)大力发展旅游业

和田县有和田-红白山;英艾日克水库-沙漠生态墙-千里葡萄长廊-千年核桃树王-500年无花果王-喀河渠首-王蔚纪念馆-绿色-改水纪念碑;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地毯专业一条街等多处独具西部人文特色的旅游景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十一五”期间要突出发展特色旅游,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功能和设施,积极开发景观、沙漠风光、风景名胜等具有地域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逐步成为和田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八)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强特色产业,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坚持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动,鼓励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村级政权等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安居工程,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使全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得到改善。通过努力,把农村建设成“管理民主、生活较为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九)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创新体系,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应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在沙化治理技术、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维医药、自然灾害预测及防御技术、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作物及畜禽等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以及配套技术等领域,力争有新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积极将县域核桃、葡萄生产基地等特色产品申报为全国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落实两级攻坚任务,力争到2010年实现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30%,积极推动人才体系建设,加大人事体制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争在“十一五”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合理、种类齐全,农牧民技术员遍及农业生产第一线。

(十)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全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和引导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手段,重点抓好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和推广。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积极开展土地复恳和中地产田以及盐碱地治理工作,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和防护林建设工程,使风沙治理得到有效改善,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十一五”规划的依据

1、和田地区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文件要求。

2、和田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发展思路,锁定“林、牧、农”,围绕核桃立县、核桃富民,实施“南核北葡”的发展战略。

3、根据地区 提出建设“六个三十万”。

4、和田地区“和墨洛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第四节  “十一五”规划措施和保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以优势资源转换为基础的市场开拓战略,积极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特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竞争实力。发展信息产业,繁荣第三产业。

(二)围绕特色,发挥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我县农副产品的优势,围绕新型工业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六个30万为主线,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能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力促“兴工、强县、富民”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三)以科技推广为重点,提高全县科技水平。一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广泛开展县、区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吸引县、区外人才参与县科技开发、培训人才等多种方式,提高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县的科技水平。二是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县、乡、村的梯级培训体系,把科技示范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与面向广大农牧民的技术培训相结合,通过开展科普专项行动,使他们尽快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

四)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经济技术协作,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十一五”期间,努力营造宽松的开发环境,发展融合经济,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开展国内横向经济联合。

(五)坚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重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对水、土、林、草等自然的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风沙治理等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六)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自觉运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把县域增长和产业增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我县土地优势、林果优势、畜牧优势,尽快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加快全县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

(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必须把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作为全县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为鼓励外出跨区跨县务工、经商、办企业人员,提供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十一五”期间,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要突破。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总量,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八)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紧紧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对南疆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牢固树立稳疆兴和、固边富民的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面貌,用足用活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抓好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村级政权等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九)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小城镇,是培养和开拓市场,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要用城市化思维来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创业兴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濒临市区的吐沙拉、巴格其、罕艾日克等乡镇有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十一五”期间,整体使其尽快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同时,要有规划、有组织地建设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规范管理,配套服务,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拓展全县经济发展渠道。

(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集体、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拓宽思路,摒弃一切不利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不发展”的新思想,不分公私,不分你我,只要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就放手发展;二是突出重点,积极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特别要加强对“人才、资金、技术”的引进。通过转让经营权、资源折股、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快我县现代物流配套、旅游服务等各类民营经济的发展;三是创优环境,大力创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和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营造依法依规管理的法制环境和公正公平的经营环境。


第二篇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第一节  突出林果业

一、林业发展的现状

世纪之初,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视察和田县农村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和田要确立“林、牧、农”的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和田地委、行署也提出“大干林业,干大林业”的发展目标,和田县按照县域经济优势特点,提出“南核北葡”发展战略,提出抓主线,抓优势,抓强项,走有和田县特色的内涵挖潜和外延扩展的林业发展路子,强化造林工程建设,积极实施“林业大县,生态强县”、“核桃立县,核桃富民”战略工程,加快林业优势资源转换。

二、林业建设中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是继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党和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需要、新目标,对加快林业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决策。《决定》对林业作出了新的科学定位,开辟了我国盛世兴林的新纪元。

2、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围绕以“林、牧、农”为主的经济发展定位,坚持政策激励,强化利益驱动,在资金、税费、土地使用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完善投资机制,加大引资力度,采取自筹、内挖、外引等多种筹资方式,统筹安排,滚动开发,推动林业规模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从2003年起专门聘请了自治区农、林科院车凤斌、尚新业两位专家,为和田县发展林果业科技顾问,负责对全县林果业发展、规划的研讨、审核及林果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和田县车凤斌高科技林果基金”、“和田县尚新业核桃发展基金”,使全县林果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二)林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和田县自然条件非常严酷,经济欠发达,属“少、边、穷”地区,国家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造林难度大,同时,随着物价不断上涨,造林成本不断提高,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林业科技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林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广大群众对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乱砍滥伐、盗伐等毁林事件时有发生。

三、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生态林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机遇。从绿洲逐步推向外围荒滩荒地,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进一步改善沙漠外围环境和绿洲内部的生态小气候,逐步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带,碱地定植以药用沙枣、红柳大芸为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经济林建设工程

林果业发展始终坚持“南核北葡”以经济结构调整主线,在巴格其镇、布扎克乡、拉依喀乡、罕艾日克乡等建设“核桃基地”;在塔瓦库勒乡、斯玛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等建设“葡萄基地”,大力发展“双基”建设。重点推进“核桃立县,核桃富民”战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同时结合 “六个30万”工程,树优势、创特色,把全县不同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完全释放出来,真正变成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林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

实施生态林建设,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树立“三生态”发展思想,推进“五大转变”,实现我县生态林的跨越式发展。“三生态”即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五大转变”即由绿洲内部向绿洲外围发展转变、由以保护天然林为主向以天然林和人工林共同保护为主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在发展上做到“一尊重四不限”即充分尊重私有林、民营林经营者的自主权,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营销规模。

为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和田地区生态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已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经济林发展工程等融入到该工程之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快生态林工程建设步伐,尽快改变土地沙化、沙进人退、自然灾害频繁的状况。

(二)狠抓经济林建设

在林果业发展上,按照和田县独特的区域优势、光照优势和水土优势,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调优结构,调高品质,调大规模”的原则,全面落实林果业“南核北葡”的发展布局,全力构建以核桃产业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平台。

1、核桃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改观念,改模式,改技术,规范、整合核桃定植管理新技术,彻底实现由过去的“稀植大冠”为“矮密栽培”,积极推行“大改行、早定干、强拉枝、巧修剪”的四项关键技术。一是坚持毛渠定植与大田定植结合,以大田定植为主,加速扩大核桃定植规模;二是建立“核桃产业发展基金会”,加快推行核桃高密建园发展模式;三是尽快培育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逐步提高核桃干果产品附加值,促进核桃产业链条的快速形成;四是认真做好的商标注册工作,切实打好核桃这张王牌。

2、葡萄产业。一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定植面积;二是积极引进优质葡萄新品种,彻底完成老果园立架改造;三是注重外部包装,提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和田县现有的天然荒漠林,是保护绿洲免受风沙侵蚀的第一道绿色屏障,保护和管护好这片天然植被,就是保护了和田各族人民的生存空间和家园。2001年和田县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县,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政策的出台,给我县天然林保护及恢复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建立护林员费用卡和档案,制定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停止试点区域内的一切林木采伐及放牧,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森林资源的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因地制宜,加强造林组织管理

在造林过程中,加强组织管理,一是要加大苗圃地的种苗管理工作。二是加强种苗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林木种苗“三证一签”制度。三是坚持工程造林用苗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并将此作为政府采购的重要内容。四是认真开展林木种苗质检工作。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为推动和田县林业发展规模化进程,“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为此和田县专门聘请了自治区两位林业专家,具体负责指导和田县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林果和核桃“两项基金”,加大农民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推动全县林果业快速发展奠定科技基础。

(六)积极招商引资,建立林果品深加工企业

随着核桃需求量的年年递增,核桃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光明。目前,国内外采用各种科技手段开发核桃食品的热潮方兴未艾。核桃深加工产业,使核桃加工增值,而核桃食品的开发,也为我县核桃统一标准、统一品种提供平台。同时辅之以杏、桃榨汁、制酱,葡萄酿酒等加工业体系的发展。可转移农村一部分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要充分利用和田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契机,加大林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引进,不断提高林果产品增产增值,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第二节  做强畜牧业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和田县畜牧业大体可分为山区草原畜牧业、农区及城郊畜牧业两大部分。辖一个牧业乡和一个半农半牧业乡。畜牧业生产服务机构:有畜牧局、动物防疫监督站、草原站、草原监理所、下属12所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大小畜配种站34座。

(一)畜禽存栏。牲畜以绵羊为主体畜种,其次为牛、驴。

(二)区域分布。羊以两个牧业乡(喀什塔什、朗如)为主。牛分布以罕艾日克乡、巴格其镇、吐沙拉乡、布扎克乡、朗如乡为多。驴以斯玛瓦提乡、塔瓦库勒乡为多。

(三)品种结构。牛的品种类型有荷斯坦(黑白花)牛。驴的品种类型主要为南疆型新疆驴,基本没有改良,以役用为主。羊的品种以肉用型,肉毛兼用类型为主。

(四)畜禽品种资源。和田羊:属半粗毛绵羊品种,以耐粗放饲养管理,产优质地毯用毛而著称,自1991年开始,引进林肯羊为父本杂交改良,经改良后的和田羊,其个体生产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在广大的平原农区还分散饲养肉用型绵羊品种,如多浪羊、塔什库尔干羊及其杂交种。集中饲养在牧业乡和半农半牧业乡,分散饲养在农区。

山羊:属肉、绒兼用型地方畜种,个体产绒量有较大提高。

牛:个体小、晚熟、产肉乳及繁殖性能低。自1979年,引进西门塔尔牛、黑白花良种牛为父本,推广普及冻精配种技术开展杂交改良,使其产肉产乳量大有提高。 

牦牛: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区海拔3200-4200米的高寒山地,是高寒山区的特有畜种,具有肉、役用途。

驴:属小型驴种,适应性强,耐粗饲,是当地农牧区重要的驮乘运输主力。还有数量少的马骡、驼、猪等畜种。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畜群畜种结构不够合理,个体生产性能不高。多年来,牲畜品种以绵羊为主体畜种,牛,驴比例小,良种化程度不高。

(二)产品结构单一。现在流通于市场上的畜产品,基本上是初级畜产品,没有龙头加工企业,更没有畜产品深加工项目。

(三)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肉牛,肉羊,肉鸡等优势产业尚未建立规范的交易市场,致使畜产品流通不畅。

(四)全县人均占有牲畜量低。

(五)畜牧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规范化养殖程度低,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能力较差。

(六)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链短,缺乏畜牧业市场建设和培育,畜产品分散,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低,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七)农牧民素质不高,养殖管理水平不高,优畜得不到优饲,造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缓慢。

(八)畜牧良种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足,畜产品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实施投入力度不大,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和田县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农区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不断提高畜禽良种率,提高我县畜牧业整体水平。

(一)加大畜群畜种结构调整力度。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群区域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种植大县成为畜牧养殖大县,在农区形成以羊为基础,牛为重点,驴为突破,特色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在牧区坚持“突出重点,草业为主”的方针,通过推行暖圈舍饲喂养,提高牛、羊母畜比例,增加繁殖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使畜群畜种区域结构更趋合理。

(二)扩大饲草种植面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确保草畜生产平衡。“发展牧业,草业先行”。大力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饲草料作保障。一是要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到2010年全县牲畜总饲养量将有很大的提高,要达到草畜生产平衡,必须要有充足的饲草料。二是要大力推行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饲养技术,减少饲草浪费,普及永久性青贮窖,可采取几户共用一窖的方式进行青贮。三是在发展畜牧业重点乡、村种植一定面积的多穗玉米,以减轻饲草料短缺压力。

(三)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促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立足自繁自育,加快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人工授精、冷配、多胎繁殖等成熟技术,在农区以绵羊、牛、驴的品种改良为主,在牧区以绵羊、绒山羊、牦牛改良为主

(四)加强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疫病防治,是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措施。在牲畜的疫病防治方面,坚持“预防为主,依法治预”的方针,建立健全疫情防疫监测网络。在做好常规疫病防治的同时,重点做好五号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确保五号病疫苗注射率达到100%。特别是要加强对外购牲畜的管理工作,严格外购程序,切断一切传染源,严防疫情输入。

(五)实施好大户培育和养殖小区建设工程。打破地域限制,利用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小额信贷等各类资金,因地制宜,扶大扶强,鼓励有发展基础和能力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培育上规模的养殖大户和家庭养殖场,带动千家万户,促使畜牧业形成连网成片的发展态势,把畜牧业培育成为优势产业。

(六)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引进步伐,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畜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转化增值,必须尽快引进深加工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推向畜牧业发展的前台,充当主角,唱好重头戏,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发展的空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双赢”。

“十一五”期间,围绕“六个三十万”工程,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有:商品牛基地,商品驴基地,人畜饮水工程,暖圈改造工程,畜产品市场建设,人工草产业开发,天然草场开发利用等。

第三节  优化种植业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和田县紧紧围绕“依靠大农业脱贫,依靠农业产业化致富”的战略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六个三十万”工程,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实施小麦“三圃田”配套良繁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为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打下了基础。

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十一五”期间,是农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既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又有劳力、资本和项目的梯度转移,这些将为我县农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不利条件主要是和田地处边远,气候恶劣,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少,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和产业化水平低。劳动者科技素质低,农民科学种田意识不浓。加之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昂,发展资金不足,农产品深加工、包装、保鲜等开发比较落后,附加值低,致使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三、实现“十一五”及2020年远期农业发展目标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方式。按照经济发展两个“根本性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规模数量型向集约化、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要求,把 “抓农业”的意识转变为“服务农业”,改变催种催收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把传统的“催种催收”工作方式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农技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品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十一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辟国内国际市场,到2020年,力争上述三种农产品产量占农产品总产量的60%以上。

(三)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南疆是我国优质棉产业化基地带,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并争取国家扶持,建立棉花高科技示范园区,实现节水滴灌、科学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销结合,提高棉花生产的产业化水平。

(四)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为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和田现有的农业产业化层次看,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是当前加快和田农业发展和推进产业化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五)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农民劳务输出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拓宽增收门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通过转移劳动力,使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人均耕地资源增加,收入大幅度提高。

(六)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水利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基本农田、农村交通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发展后劲。

(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林农牧林、粮经饲等各层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适应畜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推广青贮玉米等饲用或饲粮兼用型品种,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和谐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快水利及人畜引水工程建设

一、水利事业发展现状

1)地表水

和田河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和田河由贯穿和田县的两条主要河流组成,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属融雪融冰补给型河流,是目前唯一的一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注入塔里木河的河流,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唯一南北贯通的绿色走廊。

2)水资源利用

和田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和田县泉水沿天然地形深沟两侧溢出,河道河床泉水溢出带多在灌区下部,由此可见,地下水的利用潜力较大。

3)农村人畜饮水建设

“九五”期间全县实施防病改水饮水工程以来,累计建成自来水厂,深层手动泵井,共解决居民、牲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了全县居民饮水和牲畜供水问题,使全县人民都喝上了洁净的自来井水。

二、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和田县是个一个农业县,水利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来说,在加快经济建设、全面奔小康的奋斗过程中尤为重要。“十五”期间,灌区配套建设、防洪抗旱、灌溉管理建设及水政管理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水利各项工作只注重抓质量、数量及成效,却忽视了抓水利管理效益,分析今后水利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一)和田县位于玉龙喀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间,两河上游处各有一座拦河渠首,引取两河水量浇灌全县作物很方便;由于两河水量多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水量极少,给作物生长带来了很不利因素,灌溉作物及时用水不能得到保障。

(二)和田县现有中、小型水库四座,即英尔日克水库、东方红水库、色斯吾特水库和米斯来克水库,米斯来克水库发挥效益不大,正申报废弃,能发挥灌溉效益有三座水库,基本保证了春旱作物生长。现水库带病运行多年,蓄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随着灌溉供水能力的增加,已无法保证春旱作物及时调水。

(三)大型灌区骨干渠道防渗与配套改造项目都已投资建设完成,中上游以上灌区主要渠系防渗与配套改造项目大部分都建设完成,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而下游灌溉面积较为零乱,渠系布置不规划,灌区主干渠及分支渠系均为常年带病运行的土渠,水利用率很低,使中上游与下游灌区配套与建设差距很大,这给下游灌溉用水带来不便。

(四)和田县肩负着两河三岸防洪及抗旱重任,虽在玉、喀两河险情地段修筑了多处防洪坝体,受资金限制,防洪坝体质量不高,只能临时应洪;抗旱工作艰巨且困难大,在春、秋两季十分缺水时,全县四座水库及334眼机电井很难保证灌溉作物生长,且农业灌溉机井也因人员管理不到位,多数机井已不能正常运行,造成维护投入大,发挥效益不明显,很难保证旱季及时供水的能力。

(五)供水到户”在全县实施,有效保证了广大农民用水者的权益。公开水量、水价,增强了水的透明度,提高了农民用水、节水意识,水是“商品”的意识已在农民心中逐步提高。但由于此项工作在我县起步晚,广大群众识同感不深,加之基础设施老化,设备配套不健全,因此今后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上还需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加水利项目投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重点水利项目投资力度,保障水利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地位。

(二)重视对防洪抗旱规划项目建设。由于和田县位于玉、喀两河境内,每到春季,缺水十分严重,夏季洪涝灾害发生较多,是多年困绕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把和田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河列入重点项目规划实施中,力争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以彻底解决和田县农业生产用水枯丰不均及洪涝灾害频繁的问题。

(三)重视节水管理力度。加大对各乡镇支、斗、农渠防渗与配套建设,提高水的利用率。

(四)完善水费收费管理制度,增强水是商品意识。完善“供水到户”量水设施及测水人员管理,加大水管人员培训管理,增强用水、节水意识,公开水量、水价透明度,提高农民交水费积极性。

(五)加强对水执法管理。进一步增强水管行政部门对水资源的监督和执法职能,有效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节  加快电力建设  保障电力安全供应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能源安全、社会稳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和田县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全县电力发展情况,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不断发展全县农网电力设施改造建设,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与农民创业增收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和田县电力工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县域内水电站有两座:和田县喀拉格尔水电站。供电区域为全县行政区域,约4万平方公里,共有12个乡镇,6个农场,1个园艺场。

根据国发(1999)2号文件精神。1999年9月和田县电力体制改革开始,按照“厂、网分开管理”的原则,和田县供电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县域内的供电设施、电网、变电所、各乡镇电管站的人、财、物纳入和田县供电公司统一管理,并一起上划给新疆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与此相关的党政工团组织关系,人事关系亦并随之上划。2002年3月,和田县喀拉格尔水电站作为和田县的一个县办企业由和田县人民政府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电力设施保护难度大。2003年底,全县农网建设改造基本完成,现有110KV线路46公里,35KV线路142公里,10KV线路740公里,低压1674公里,新装变压器475台,庞大的电网供电设施,仅靠电力部门的力量去监管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从2002年至今,全县累计发生电力设施破坏盗窃案件11个,给电力部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同时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二)线路廊道的清理问题。电力线路廊道清理主要是树障问题,树障太多导致输电线路跳闸频繁,线损率过高,严重影响了供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干挠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秩序。

(三)电费拖欠问题。每年拖欠电费不能收取,致使电力设施常年带病运行,无资金维修。

三、电力发展政策措施

(一)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促进我县招商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整顿和优质服务活动,积极开拓电力市场。

(三)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加强电网安全运行管理。

(四)大力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活动。

第三节  健全道路交通网络

农村公路是全国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主导地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公路网均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边远地区脱贫致富、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有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乡公路发展现状

全县农村公路以315国道为依托,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次干线,组成全县公路网。全县公路分布以315国道、飞机场路为主干线、吐沙拉—拉依喀—巴格其—罕艾日克乡道路、英尔日克—阿瓦提—塔瓦库勒乡、罕艾日克—英阿瓦提—色格孜库勒乡为副干线,把和田与各地相连,全县公路在农村产生物质的调入和生产产品的运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农村产业的调整,对交通的需求更为迫切,但农村公路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农村公路发展水平较低,主要问题有:

(一)技术标准低,通行能力差,与外地公路相比存在的差距较大

(二)通达深度不够,公路网布局不合理。

(三)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大,自我发展能力差。

(四)农村公路是发展,养护公路也是发展,但重建轻养,失养现象十分严重。

(五)没有专用农村公路队伍和机械设备。目前,养护农村公路因资金的限制只能修补沥青路面,上级部门拨发的养护补助费用不足,乡政府新建道路时积极性较高,而建成后养护则困难较大。

(六)《公路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地洲市县交通主要部门负责辖区内县道、乡道的建设、养护工作,即地洲市县各级政府是农村公路的投资主题;但和田县属边远贫困县,地方财政紧张,拿不出专项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保证农村公路建设有序进行。必须坚持规划优先,确保协调发展,必须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新要求。

(二)量力而行,合理制定建设方案,要与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及交通量发展预测综合考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行能力。

(三)加强监督,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对获得批准的县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争取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资金必须按规定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同时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管和审计。

(四)简化程序,推进工程建设快速发展。重要的农村公路项目,可编制简化的可研报告,进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可研报告、一阶段实际图设计要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一般农村公路项目可进行简易设计,由县级交通、公路部门组织有资格的技术人员承担。

(五)抓好示范,指导工程建设。全面探索、总结建养管理、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成套经验。

第三篇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五章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回顾

和田县工业起步晚,基础十分簿弱,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工业从无到有,生产规模由小到大,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十五”期间,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后有5家企业近年来,县委、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为和田县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和田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规模逐步扩大,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二、“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相对不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增大,但是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比重逐年下降,已与工业经济发展对技术改造投资的需求不相适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比重小。

(二)技术改造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技术改造投入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利用外资和其他投资比重较小。

(三)发展不平衡。由于和田县工业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的差异,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地区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拉大。

(四)企业机制转变慢,改制不够规范,多数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不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五)和田县工业企业贷款较高,负债率高,企业包袱过重,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六)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虽有好产品却形不成批量,产品市场容量小。

三、实施“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措施

(一)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外资的投入,必须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和手段,拓宽利用外资的途径,提高外资的到位率。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三高”农业项目上来。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以优质服务、优美环境来吸引外资,留住外商,开创以商引商、以商带商的良好局面。

(二)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依照法律法规减少各类收费,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积极改进职能部门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为发展县域工业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大力培养和吸引经济型发展人才。加快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应实行培养与吸收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方针,设法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济运作惯例以及外语专门人才,促进我县开放型经济的更快发展。

(四)做大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优质核桃、果品进行加工,使产品升级,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健康稳步发展。

第六章  推进经济开发新区建设

为不断加快我县工业化建设步伐,探索和更好的发挥经济开发区在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力促“兴工、强县、富民”战略的全面实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和田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制定和田县经济开发新区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围绕新型工业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优惠政策,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实施产业聚集战略,使能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工业不断落户、快速发展,建成适合县情的经济发展新平台,逐步形成带动人流、物流、商流等行业为重点的经济新区,推动工业化发展步伐,实现城乡经济稳步、协调、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为推动全县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发展初具规模的经济带动区和体制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秩序化、宜人化、效率化、多功能”为要求,制定新区发展规划,并按规划要求分步实施。

2、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以“环境为先导”科学合理的对各功能区进行划分合理布局。

3、坚持集约、规模用地的原则,节约利用土地,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效用,充分考虑分功能分片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和时序性,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新区规划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

二、建设经济开发新区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符合和田县的实际为出发,和田县经济开发新区建设,拟在原浙江工业园区建设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修订,总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采取“3:3:4”的建设步骤推进,即:第一、二期建设各完成3平方公里,第三期完成4平方公里,分期建设,滚动式发展。

发展目标:经济开发新区主要依托原浙江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按照经济开发新区的构成要素规划设计,新区内拟设立工业区、行政区、生活区、商贸区、休闲娱乐等5大主要区域,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将经济开发新区建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整体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并以生产加工为主,集行政、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三、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1、成立经济开发新区筹建工作委员会;

2、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筹建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3、由县直各行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成员单位,设立专门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筹建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筹建的各项工作;

(二)启动规划方案,逐步推进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开发区的发展前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经济开发新区建设既要符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体现经济开发新区的特点,适合经济开发新区定位的要求。

1、立新细化,以新的理念高起点编制建设详细规划,对经济开发新区进行准确定位,切实使筹建规划符合和田县发展实际,达到科学、合理、具体、标准高和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2、争取立项,落实手续,早日开工建设。各部门要加大配合力度,扎实有效的作好立项的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日立项和开工建设。

3、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筹建经济开发新区的重要意义,全力以赴启动筹建工作。

(三)完善和出台优惠政策,加快新中心区的形成

在现有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完善优惠政策,用足用活一切可以利用的政策和机会,加大吸纳民间投资,促其稳步发展,推进和加快新中心区的形成。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不断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入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壮大新区经济。二是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园区经济发展的思想,完善项目库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落户新区。

2、逐步推进县域内现有重点企业的入园工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降低入园门槛,作好搬迁计划,逐步实现现有所有企业入园工作。

3、充分利用浙江对口支援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园区内的企业规模。

4、抓住国家给予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机遇期,建立一批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项目,促进园区经济发展。

第七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和田县在地质上兼跨喀喇昆仑褶皱带与塔里木地带,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煤、铁、玉石、黄金、云母、铅、锌、锂辉石、粘土、铜等,只有煤炭已探明储量,和田玉石产自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中,特别是仔玉,主要分布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以质地细腻温润闻名中外。

现阶段按国家规划年产能力在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将全部关闭。我县煤矿的生产能力均在3万吨以内,由于和田是缺煤地区,自治区考虑到和田的实际,采取了倾斜政策,允许现有小煤矿在安全达标的前提下继续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从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第一是缺乏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在矿业开发中,专业学院毕业的矿业人员非常少,矿主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聘用一些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担任技术人员,开采技术落后,这就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据统计现有的矿山企业的开采利用率只有30%—40%。第二是在矿业发展中,还没有摸清家底,这就要求我们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开展矿产资源分布调查。第三是矿产资源还没有具体可行的开发、发展规划,这就给我们管理使用和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利。

三、措施和保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已探明储量的煤矿业。

(二)简化矿产开发审批手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从2006年开始申办拟建煤矿的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做好建设矿山的前期工作。

第四篇 积极发展服务业

第八章  大力发展旅游业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和田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迹遗存颇多,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全县分三个旅游带:和田──红白山旅游带;英艾日克水库──沙漠生态墙──千里葡萄长廊──千年核桃树王公园──500年无花果王百味仙果园──喀河渠首──王蔚纪念馆──绿色──改水纪念碑旅游带;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地毯一条街旅游带等,充分展示了和田县“金玉之邦、地毯之乡、丝绸之路、瓜果之乡”闻名于世的多处独具西部人文特色旅游观光景点。和田县的旅游业可分为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族工艺、风土人情四个类型。目前,和田县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

二、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近些年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利用本区旅游资源可开发文化特色,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资建设,着重选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综合效益比较显著及具有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项目,出台一系列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优惠政策,这不仅为和田旅游资源开发吸引众多投资商提供了最佳机遇,也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本区旅游资源知名度,还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不利因素:

(一)本区旅游资源受自然地理位置影响,开发难度大,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比较脆弱,还未形成一定旅游规模。

(二)本区属边远地带,吸引众多旅游开发商来投资开发建设有一定难度。

(三)旅游资源开发片区很小,知名度影响力不高,对广大旅游观光者吸引力不够。

(四)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困难,投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较少。

三、旅游开发具体措施

(一)加强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卫生、安全、服务等方面规范其经营,并推动一批基础好的、上档次旅馆,改造部分旅游区、度假区,以适应游客的需求。

(二)提高旅游交通服务水平

(1)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近期内争取沿主要旅游线开通旅游专线车;与其他县市及主要旅游区合作,将若干旅游线向外延伸,开通跨县市、地区旅游专线车。

(2)在城市主要旅游点和交通要道设立固定的旅游车站,组织一日游或专线游;开展汽车、飞机旅游联运服务。打破地方交通限制,适应以散客为主流的需求趋势。

(3)对从事旅游运输的车辆和司乘人员进行登记与考核,纳入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成立旅游执法队伍,协助主管部门治理旅游交通秩序。

(4)按照开展国内旅游的标准,加强道路标识系统建设,为将兴起的自驾车旅游服务。

(三)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1)根据旅游商业发展需求,近中期重点是旅游文化特色,不断扩大购物服务内容,率先推行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2)充分发掘具有和田县特色的旅游商品,编写购物指南。在旅馆、旅游点设立购物信息窗,引导扩大旅游者购物范围。

3)从体现民俗特点的食品、手工艺品着手,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挖潜,使之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拳头产品,使一些传统的食品、手工艺品更具时代气息。

(四)加快餐饮和娱乐业发展

1)餐饮业:将餐饮业纳入旅游质量管理系统,使餐饮业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突出品牌效应;大力办好以餐饮为主题的各种庆点活动,以提高餐饮的知名度,吸引游客。

2)娱乐业:可在近期开发旅游度假区建造一些供旅客观光游玩的娱乐活动场所。重点扶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项目,规范娱乐市场,建立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管理。

六、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一)和田县拉依喀乡长寿度假村

度假村可吸引外地学者来此地考察、观光、探密,度假,同时提供“农家乐”活动,欣赏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麦西来甫”,享受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饭,切身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二)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水上娱乐旅游开发项目

该项目是在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开发其水上娱乐项目,因距市区较近,交通极为便利,每年都吸引众多各地游客前来观光避暑,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三)和田县菩提拉稀森林公园

菩提拉稀森林公园位于吐沙拉乡东郊,占地300亩,离市区有11公里,紧挨着和田机场,圆内保留了110亩的天然林,风景独特,还养殖了一些珍稀动物及禽类,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和田县巴格其镇核桃王民俗风情园

该树已被列为国家古树名木之列,有千余年树龄,树冠为380㎡,年结果5—6千个。游客们可以在此回顾悠久历史,聆听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欣赏浓郁的民族歌舞,享受营养丰富的地方美食。

第九章  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对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和田县总体要求,结合全县服务业发展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和田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促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农贸市场进一步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一、市场服务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县的服务业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业主开发、工商监管”的措施,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建设在拉动全县经济增长、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促进生产和消费、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服务业发展与内地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商品流通总体水平不高。全县农贸市场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小,档次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市场的发展与全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不相适应。二是农村商贸市场建设缓慢,投资不到位。三是综合性零售市场多,没有专业性市场,消费性商品输入市场多,而资源开发性商品输出市场少,没有能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

二、市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和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有县无城县,现有的农贸市场都分布在农村,发展速度缓慢。

(二)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滞后,由于财政困难,对发展服务业投入极少。截目前,全县还未有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大多数市场还是露天土巴市场,有些还是马路市场。

(三)商品流通市场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全县13个农村集贸市场大多还是80年代所建,目前有些破烂不堪,且占地面积小,与城市发展业品化流通不相协调。

(四)管理服务不到位。具体运作不规范,服务水平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的专业经济人、技术人,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和开展业务。

以上存在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商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十一五”规划发展中,应加快服务业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统一开发,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市场格局。不仅是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也是方便人民生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迫切需求。

三、市场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实施服务业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而艰应的系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服务业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集中力量,加强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服务市场建设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组织协调

由于发展服务业要牵涉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及地方乡镇的利益,因此在市场建设中应得到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乡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建议有关单位和乡镇在建设用地上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协调,从而使市场建设不至于出现“孤掌难鸣”的局面。

(三)科学论证

市场建设是一项服务性事业,也是一项功泽后世的公益性事业,具有长远的意义,市场建设必须进行广泛的考察论证,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产品及自然条件,进行统筹规划,市场建设应先申报立项后实施建设,规划一个、建设一个、发展一个。

(四)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市场建设体系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因此要凭借招商引资这鼓强劲的东风,抓住机遇,鼓励个体商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市场建设改造,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的项目和资金,以期得到国家、自治区的资金扶持。

第五篇

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章  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第一节  加大科技推广 提高科技贡献率

一、科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和田县科技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三级科技网络化管理逐步形成。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制。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已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科技服务机构,具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技术开发体系,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科技进步的宣传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二是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有待创新和改进。信息传递不够畅通,对科技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加强指导和服务,缺乏研究和探讨。三是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的专业经纪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屈指可数。四是科技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投入相对增加,但是与北疆以及沿海城市相比,远远不够,导致一些科技含量大的项目无法实施。

三、科技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十五”期间,科技有了全面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符合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技术开发机制,不仅科技投入的绝对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科技服务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而且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有所加快,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但是,全县科技人力资源流失、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还未形成较大规模,仍然是制约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实施科技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继续推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继续实行推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局工作的关键位置。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各级科技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把重视和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进步、制定与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工作,纳入工作责任目标来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为确保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避免决策失误,充分发挥县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智囊作用。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增加科技投入总量

首先,采取积极的财务引导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其次,切实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县、乡两级要加大科技投入并调整财务支出的比例,确保不低于当年总投入的6%并每年以0.1%的速度增加。再次,加强农业、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技术攻关的投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和社会力量进行投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县、乡两级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规划、绿化建设以及核桃、葡萄深加工和鲜奶加工基地、红柳大芸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

第二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县有中小学校178所,其中:有2所小学达到Ⅱ类标准,有48所小学达到Ⅲ类标准,有2所中学达到Ⅰ类标准,有8所中学达到Ⅱ类标准(其中10所中学现有仪器使用率为40%,60%的仪器无法使用)。

二、教育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析

有利条件是:

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都十分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将教育提高到了“科教兴县”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形势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进一步带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的基础教育改革步伐正逐渐加快,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正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师的培训、考核、职务的晋升等一系列工作都将更加的规范化。

不利条件是:

(一)由于县财政非常困难,教育资金划拨不能完全到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教学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和信息教学手段等,更不用说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学。

(三)各乡(镇)对招生、学生稳定和到校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农村中学到校率和巩固率偏低。

(四)在各学校借调多的教师多,要求调动的、已达到退休年龄的、长期因病不上班的教师也多,教师专业结构不太合理,专任“双语”教师缺乏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各乡(镇)教育办公室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乡镇教育办公室人员全部精力普遍都集中到了乡镇其它工作方面。

(六)各乡(镇)对教育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够,在基层形成一种不重视教育工作的局面。“两基”攻坚,对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校学生到校率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将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常规教育,使教师都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局领导班子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局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入进行局机关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局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三)充分发挥教育局教研室的作用,制定系统的教研计划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并加以不折不扣的落实。

(四)制定(名)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师德优良、教学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树典型、鞭后进,强化考风考纪建设,多方探索提高和田县教师业务能力的新途径。

(五)切实抓好教育宣传工作,把每年的九月定为教育宣传月,保证切实提高学生到校率、巩固率,为“两基”攻坚的顺利过关做好基础工作。

第十一章  推进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第一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一、文化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全县现有县级业余文工队1个,乡级业余文工队6个;12个乡镇文化站,216个村80个村有文化室;图书馆藏书7212册,各乡镇文化站藏书12448册。全县现有文物保护点25处,其中自治区级3处,县级22处。目前县还没有文化馆、图书馆、阅览室、电影院、文博馆和公共体育运动场所。农牧区的文体基础设施更为落后,不少村甚至有些乡镇的文化站和文化室不符合“三室”一切建设要求。 

二、保障措施

(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应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大国家、地方财政投入。

(二)加强对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本着“加强领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加大投入、稳步前进”的方针,切实解决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

(四)、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党政领导的工作责任制。根据文化部的“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三室”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加快文化馆、图书馆、阅览室、电影院、电影放映发行站、乡镇文化站、村“三室”足球及田径运动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于一体的文体娱乐中心建设项目等。

第二节    加快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提高覆盖面

一、广播电视的现状

县广播站始建于1956年, 1992年开始改建为调频广播站,经过49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县站为中心,以乡镇站广播为基础,以无线和专线传输为主的农村广播,全县县级1个,乡镇级12个、村级9个,除喀什塔什乡还是有线广播外,其余乡镇均为调频广播,调频广播站主要转播中央广播电台、新疆广播电台、维吾尔新闻节目及乡镇发本区域新闻节目。

电视事业起步较晚,1995年5月,县有线电视台成立,县台主要是负责转播中央台和自治区台,并与地区并网发射,县有线电视台共有维汉两个自办节目频道。

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

广播电视是一个重装备、高消耗的行业,设备更新及每天的摄、录、编设备和发射设备的损耗,磁带消耗、电力、交通、通讯费用等开支都很大,经费不足制约节目质量的提高和覆盖面的扩大。此外建台、建站时购买的设备,经过近20年的使用,到了非换不可的程度。但目前日常耗材都难以满足需求,更不用说设备的更新。

(二)专业人才奇缺

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现有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这一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节目制作质量和广播电视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目前迫切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三、保障措施

本规划是依据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方针政策及要求,结合和田县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和田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支持的力度。我们一方面在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另一方面采取如下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一)、对一些具体经济效益的项目,引入市场机制,适度引资、合作建设。

(二)、系统内部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三)、确保“长期通”,巩固已建成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广播部门尽一切可能为乡级、村级广播站(室)提供设备维修服务,发挥广播电视技术的作用,做好技术下乡工作。

(四)、结合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推进,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能通上电的自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五)、在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方面,抓住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改善系统内部人员结构和运行机制。

(六)、用《规划》来发展我们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和田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规划》,做到以《规划》为蓝图,追求资源和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第十二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拓宽财源  提高财政保障力度

一、“十五”财政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比“九五”时期增长57.3 %;财政支出累计,增长175.47 %。

“十五”期间,加大了农业投入,财政累计拨付林、农、水、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同时还利用世行贷款扶持塔里木二期的农牧业科技推广以及水土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生态保护等项目,为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进行了财政改革,对部门预算工作已进行了先期试点,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采购工作,有了机构和人员的保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府采购试行办法,对分散式政府采购的具体运作进行了初步尝试;财政集中收付办法正在贯彻中。

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和清产核资工作,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新路子,深化国有资产运营各项基础工作,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制度。

大力培植财源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效果明显。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立县之本,以富民强县为奋斗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企业重组转制力度,以促进全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了和田县的企业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培植了财源,推动了各项改革的进程。

综合财政管理工作有实质性进展,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有了突破。达到了“以清理收费项目为基础,以加强票据管理为源头,以清理银行账户为关键,以健全管理机制为保障”的目的。实行了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目前实施部门预算的要求,已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实行财政综合管理。

二、目前财政工作存在的突出困难和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财政仍将面临收不抵支、收支差额急剧加大、资金调度异常紧张的压力和重负。同时,还存在财源单一、税基不稳;非生产性支出大,支出中存在“越位”与“缺位”的矛盾;企业效益差,新兴财源薄弱,形不成规模;在税收征管中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等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源有限、财力不足与急剧增长的支出需求不相适应,管理基础薄弱,管理力度一手软以及思想僵化,改革开放与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等。使得财政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实现财政发展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一)继续坚持依法理财,健全并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注重依法理财,认真落实《会计法》和《财政监督监察条例》,强调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严格依法行政,推进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结合机构改革,转变财政职能,逐步减少行政审批权,规范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的监督检查职能,健全其内部约束机制,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和人员行为,建立比较完备的财政监督机制;二是抓好财税法规培训工作,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认真落实《会计法》;四是认真研究税收法规,落实“十一五”期间的税收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五是抓好财政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财政办公效率和工作透明度。

(二)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培植地方财源,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尽快转变财政支持财源建设的方式。以财政增收,特别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目标。对各类财源建设项目的选定上,以能够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原则;充分调动各种经济成份的积极因素,实现经济发展,财力增强;更多地运用政策扶持、财政贴息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杠杆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财源建设,促进财源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

在农业财源建设上,抓住特色产业财源建设的机遇,培育特色农业、扩大产业基地规模。重点建成核桃基地、大芸基地、果品基地、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逐渐形成建基地、兴产业、上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工业财源建设上,坚持“择优扶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围绕现有资源、市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同时,在工业园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带动全县经济有较大提升的新项目,逐步建成较为稳定的工业财源体系。

在扶持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从资金和财政政策等方面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优惠条件,引导民营经济投资工业领域,新办一批具有一定投资规模的工业企业。

(三)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改革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尽快建立支出预算管理新机制,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益,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一是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按预算级次,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直接集中到国库统一账户,实现规范化管理。二是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方式,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实行部门预算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外资金和各类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一调控、综合平衡;提前预算编制时间,减少预算追加,规范政府的财政行为。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程序。按照“稳定发展,逐步规范”的原则,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和田县政府采购办法》和工作程序;建立政府采购统计分析制度,逐步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积极推行招标采购和竞争性谈判。四是加强财政基础性工作,完善财政统计评价体系。建立和田县清产核资数据库,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基础数据。做好县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支持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探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相关机制,切实保障县、乡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五)大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增强财政干部从严治政和依法理财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提高为民服务意识,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注重财政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财政复合性人才。为我县经济建设算好帐理好财。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一、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和田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县卫生系统共有19个行政事业单位(有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维吾尔医医院和十三个乡镇卫生院。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乡镇卫生院中没有一间符合要求规范的手术室。并存在门诊部、住院部设置不合理,医疗设备滞后,卫生技术人员技能水平偏低,卫生服务跟不上实际需求。

(二)2000年底全县合作医疗已全部停办,广大农牧民无钱看病现象严重。农牧民一旦得病,就陷入贫病交困恶性循环,给和田县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各项卫生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到位,工作开展受到制约。

(四)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护士。现在的编制人员,已不能完成全县各项医疗保健工作,严重影响了广大农牧民求医的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依据国家规定,努力争取县委、政府支持,实现人事、财务、业务归口一体化管理正规工作模式。

(二)立足现有的基础,理顺关系,提高效益,走内涵为主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卫生条件和管理素质,建立符合和田县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人民防病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体系。

(三)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办法和制度,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的优惠。

(四)争取各方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配置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要的医疗设备;有计划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使防病医疗卫生保健环境面貌有较大幅度的改善,人人享有便利的基本卫生设施。

(五)规范和完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只靠卫生部门一家难以解决问题,必需要得到县、乡、村三级政府在政策上及实际问题上大力支持协作。

第三节   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的现状

和田县由于有县无城,环保工作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上,“十五”期间和田县环境与保护工作中:一是狠抓污染源的治理,煤矿、砖窖、锅炉、石灰窖、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二是全县人畜饮水安全和作物不受污染得到进一步巩固。三是积极推进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落实。在乌宗肖、其格力克、吐孜依拉克、喀哈吐孜等开发区大搞植树造林、种草、治理风沙,现已取得显著效果。

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工作自身发展起步晚,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够,措施不到位,保护环境的整治力度不够,进度慢。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环境保护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地理条件先天不足,环境形式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平衡失调,植被退化、沙化严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丝厂、棉纺厂等工业污染还未得到有效的治理。

三、发展措施

(一)加强统一监督管理,落实责任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意见》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认真分解到乡镇,与19个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做到跟踪检查。

(二)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的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依法治地的轨道。

(三)积极认真地进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和验收工作,强化对新建、改建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切实做到“三同时”,确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5%。

(四)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力度,重点开展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确保重点污染物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的目标。

(五)认真做好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把总量控制计划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计划中,进行年度检查抓好各项指标的落实和完善。

(六)加强对环境的安全监督检查,重点是对放射性污染的监督检查。

(七)加大环境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设置环境保护专栏,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保护环境先进典型,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

“十一五”期间,将结合本县实际,加大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选择一些必须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积极建设生态示范工程、树立样板改善环境。计划在各乡(镇)建立1-2个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

第四节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一、安全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和田县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全面部署、全力以赴的抓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纳入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对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扎实开展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增加安全投入,安全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监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行政责任追究,认真查处各类生事故,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安全生产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不能够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行业安全管理弱化,监管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安全管理滑坡;三是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手段落后,工作条件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急功近利,忽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五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极为落后。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不清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高危行业事故上升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六是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技术支撑和保障;全社会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不强等。

二、主要任务

(一)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

以有效控制和遏止重特大事故为目标,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强化对煤矿的定期监察、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厉打击违法开工建设和违法组织生产行为。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费用提取及使用制度,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加大对瓦斯、煤尘、水害、火灾等主要灾害的治理力度,对生产、通风、供电、排水系统及主要电气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改造,提高矿井通风能力和通风系统可靠性。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要加强瓦斯抽采,鼓励和扶持瓦斯综合利用,提高矿井瓦斯抽采率。坚持矿井瓦斯突出、火灾、水灾预测预报有效防治重大灾害的发生。

(二)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的管理

道路交通:建立县、乡道路交通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强化机动车辆缺陷召回制度、机动车安全认证制度、以及机动车辆强制保险制度。建立道路设计、新建和改扩建的道路交通安全审核机制。完善驾驶员考试、登记、注册等制度。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与行车记录仪等装备相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非煤矿山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及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推进安全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尾矿库安全监测系统。

危险化学品: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相关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一书一签等制度。

民爆器材:进一步规范储运领域爆炸危险源的管理,提高民爆器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建筑: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完善事故处理机制。突出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和塔吊倒塌等多发事故的预防工作,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县和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

农业机械:以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监管体系。规范拖拉机及驾驶员的管理,提高年检率。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册、牌证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严把安全检验关。重点抓好农时季节安全生产。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农机安全村”活动。

法规建设:基本健全和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以《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配套的指导性文件。

机构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县、乡(镇)分级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机构和人员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五到位”,形成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监督执法机制。

(三)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基本建成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和体系。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县、乡(镇)人民政府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与当地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效衔接,形成政府统一协调,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的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力争在5年内结合我县地域特点,整合社会救援资源,建立1个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四)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建立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生产经营单位要对重大危险源全面进行登记、建挡、检测、评估、监控,制定应急预案。

对矿山化工及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运输、水利、消防等行业与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挡、评估分级、治理、跟踪监督。

(五)强化安全生产培训

加强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推进对县、乡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行业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加强相关人员特别是民族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建设。

(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完善与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发挥新闻媒体安全生产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普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力度。广泛开展安全示范村建设,倡导安全文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七)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

进一步深化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建筑、民用爆破、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继续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原则,防止反复,提高整治效果。在治理整顿的基础上,引导生产经营单位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

(八)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运行质量,疏通各种信息沟通的渠道,加强信息统一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数据调度和统计的效率。5年内力争实现县与各乡镇间安全生产信息联网。

三、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管、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基本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从行政直接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从经验型向技术型转变,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一)加强安全生产治法

加快安全生产工作法制化的进程。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制定法规建设计划,五年内基本形成适合县情,比较完备、系统的地方性安全生产指导性文件

(二)加强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力争到2006年底,建成县、乡(镇)分级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机构设置相对独立,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完全能满足工作需要。逐步在生产经营单位推行使用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通过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制度,有效解决中小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小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奇缺的问题。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特别要加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事故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保障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条件

继续提高门榄,鼓励引导小煤矿通过联合改造,改扩建、技术改造后矿井单井规摸原则上不低于30万吨/年。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瓦斯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

(五)严把“三同时”审查验收及安全评价关

加强对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审查、验收及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和矿山专项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工作。

(六)加强安全生产评估

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评估。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和行业的安全标准、规程,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基础工作、基本条件、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评估,全面掌握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并进行等级划分,实施分类指导,力争评估工作完成100%。

(七)加快公共场所消火栓建设

2010年底前达到自治区标准,建成消火栓完好率达到100%。加快普通消防站的建设,配齐配足消防装备,优化消防装备结构。逐步配备配齐消防监督技术装备充分发挥特种消防装备和检查仪器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消防监督的技术含量。

(八)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制定和颁布重点行业、领域安全质量工作标准。五年内在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化。

第十三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快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人才的稳定、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高薪留人、优越环境留人等优惠政策贯彻实施不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服务不到位,导致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培训经费不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差,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和公务员培训基地。

(四)就业面狭窄,全县范围内就业人员占全县每年失业人员总数的43.5%。

(五)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在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改制后,我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逐步得到发展,由于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造成部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用人难的问题。

(六)经济建设还比较落后,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三、实现发展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一)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带动我县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继续实施人才工程为重点,做好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争取每年轮训一次。积极争取上级及县财力上的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规划并实施对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卫生教育专业人员的特殊培训工作。

进一步做好深化职称改革工作,为各类人才创造脱疑而出的环境。完善专用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积极推行聘约管理,破除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能上能下。改进职称评聘办法,评审范围扩大到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人才,包括乡土人才。加强对职称考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探索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改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加强总量控制,着手制定畜牧、林业等专业的评审认定办法和完善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办法。

(二)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做好大中专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信息引导,调整就业结构,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试行办法》,鼓励毕业生自食其力,到生产第一线及民营科技、经济实体和兵团就业,创造财富,养活自己,贡献国家。

制定和完善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及配套措施。根据自治区“大力精简上层,从实基层,组织精兵强将到第一线”的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动员广大毕业生学习和发扬老一代开发建设者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精神,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贡献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加强毕业生使用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不断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  

(三)创立就业再就业基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由于有县无城的现状,导致就业渠道狭窄。为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今后我县应依托大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育肥、大棚种植、地毯编织、核桃加工等,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

(四)加快劳务输出企业的建设步伐,推动剩余劳动力输出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一线解放出来,给原本狭窄的城市就业市场增加了压力。为切实有效的解决劳力过剩问题,长远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劳务输出企业。截至目前,和田地区七县一市中仅有和田市有1家劳务输出企业。为此,在今后5年中,就需要我县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工商、税务、金融、土地、文教、卫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为投资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力争建立1—2家劳务输出企业。

第二节  加快社会福利事来发展

一、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立足于特困地区实际,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重点来抓,以壮大民政经济作为突破口,增强了民政部门的经济实力,使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薄弱,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民政工作涉及的面广,政策性强。民政部门作为管理的主体,不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和适应的管理功能,而且还需要一定数量和素质的管理人员,这是完成事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行政机构改革后,人员编制少,越是基层工作越具体,由于人员不足,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影响了整体民政工作的秩序。

(二)机构不科学,影响工作效果

长期以来,我县在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上,一直把执法和服务混在一起,比如婚姻登记中的“发证、监督”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使执法的独立性受到损害,极大地影响了事务管理的质量与效果。

(三)社会协调不够,缺少有利的外部管理环境

民政的事务管理不是独立的,它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否则民政事务管理的职能就不能得以发挥,无法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保障措施

(一)更新观念

一是要破除固守传统服务对象工作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思维定势,树立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观念,不断拓展民政工作新的领域和服务范围;二是改变依赖国家,事无巨细地包揽社会事务的思想,树立靠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兴办民政事业;三是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的做法,形成依靠经济、法规和行政等综合手段推进的工作机制,对工作领域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强化民政管理职能、服务社会,为民排忧解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转变职能

1、建立科学化的决策机制,决策贯彻于整个政务管理过程,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决策程序和制度,实现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实行决策民主化。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2、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民政工作目标化管理包括编制目标、分解落实,考核监督、组织协调、评比奖罚等五项基本内容,根据民政工作职责,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制定每个岗位的职权,责任及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经过综合考评,按等级给予奖罚。激励大家开拓创新不断奋发进取。

3、建立法制化的执行机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要求民政部门把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为适应这一要求,要增强民政工作依法行政的意识。根据工作特点,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民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依法管理好社会行政事务上来,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作为检查评比民政工作依法行政的最高准则。

4、建立社会化的发展机制。新形势下,民政管理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属于社会工作,民政管理工作社会化,就是民政机关转变职能,改革政府包办民政事业的管理体制,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整合与协调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民政事业,使民政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结构原则和发展规律,形成社会的事情靠社会来办,群众的事情发动群众去管的管理体制。民政事业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将对敬老院整合、黑房子改造、儿童福利院、社区老年福利院、流浪救助站等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建设,不断推动民政事业较快发展。

打开手机扫一扫查看
  • 下一篇:
  • 上一篇:
相关稿件
 
» 正文
 

和田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时间:2023-11-06 12:06  浏览次数:

和田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划

  

第一篇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第一章 总 论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县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所要制定的五年规划,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规划,是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和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

一、行政区域

和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东经78°-80°30"、北纬34°30"38°07"之间,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间。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0公里,航程1050公里,和田国际机场位于我县吐沙拉乡境内。

全县行政土地面积4.0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沙漠占3.7%,绿洲仅占1.3%。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20-150公里,略呈葫芦状。南部高山连绵,峡谷遍布,北部地势低平,属塔里木盆地。

全县共辖11乡1镇1个园艺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汉、回、克尔克孜、锡伯族等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温适,水源充裕,“宜谷稼,宜园艺、宜棉花、宜蚕桑”。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蜚声海内外的玉都和织毯业名城。毛泽东等历代伟人曾用“手持玉龙三百万”,“万方乐奏有于阗(和田)”等诗词称颂它。

二、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和田县属于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年降水量34.8mm,年蒸发量2563.4 mm,平均气温11℃,平均大于15℃—20℃的温度达3000小时,长达125天, 年日照2470-2795小时,四季分明, 冬温夏暑,昼夜温差大,春夏多沙暴浮尘天气,无霜期达210-230天。

2、水土资源。和田县地表水资源量为10.88亿立方米,实际利用量6.1亿立方米,占资源量的56.07%,主要集中在玉龙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河水。

3、产品资源。和田县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土特产主要有核桃、葡萄、无花果、小茴香、沙枣等。其中地产核桃个大、皮薄、味美,补脑益智,是目前全疆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野生动物有黄羊、狐狸、旱獭、野猪、狼、雪鸡、野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甘草、大芸、枸杞、锁阳、党参、紫菜、大黄、青兰、麻黄等。自古以来 “和田地毯”和“和田玉”闻名遐尔,和田县是羊脂玉的主要产地。

4、矿产资源。本县矿产资源有煤、铁、云母、玉石、铅、黄金、锂辉石、锌、粘土、铜、石灰石、滩盐、石膏、铍、锂、钽等稀有金属,地下还有石油、天然气资源。

5、旅游资源。和田县古称“于阗”,系古“丝绸之路”西南之要冲,文化遗迹较多。有米里尕瓦提、约特干、奈加拉哈尔、布盖乌依里克、库玛尔石窟等遗址。曾出土唐宋货币,金饰品、陶器等多件,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余处,县境内有“千年核桃王”和被称为人间仙果的500年“无花果王”;有被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天下奇观”长达1050公里的“葡萄长廊”。“农田藏在林网中,渠水流在树林间,道路躺在林带下,葡萄长廊通四方。”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每逢夏秋,游人如织,竞相领略塞外田园风光。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28%,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1%。200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过“九五”、“十五”计划的实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农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优势作物的种植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牧民增收重要渠道。

3、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十五”以来,国家、自治区大力支持和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和田县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交通、水利、民航、电信等配套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九年制基础教育体系。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第二章  “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设想

第一节  “十五”计划的回顾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以来,和田县经济保持稳步增长,规模持续扩大。十五期间和田县生产总值较“九五”末(2000年)增长61.0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九五”末的75.6%:7.4%:17.0%调整到目前(2005年)的59.01%:18.84%:22.15%。

     “十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为12.89亿元。

“十五”期间,林业面积完成94.53万亩,完成计划的156.71%。

“十五”期间,畜牧业年末存栏较“九五”末增长2.8%;商品畜较“九五”末下降30.2%。

“十五”期间,粮食总产量完成17.59万吨,粮食面积22.22万亩。

“十五”期间,棉花总产量较“九五”末增长6.9%,棉花种植面积较“九五”末下降44.54%。

“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较“九五”末下降30.4%。

“十五”期间,乡镇企业总收入较“九五”末增长33.5%。

“十五”期间,计划架设10KV线路681.9公里;完成10KV配电变压器379台。

“十五”期间,防洪工程完成各类防洪工程174.24公里%。干渠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112.5公里,新增各级灌溉渠道216.4公里。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1.5万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13万亩。

人畜引水工程水厂计划9座,实际完成17座。解决人、牲畜的饮水。

新修县乡道路35公里,建成1560米大桥一座,从根本上改变了项目区北部两乡四农场人的交通问题,加快商品流通,增加运输量,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调整缓慢

“十五”计划的实施中,和田县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为59.01%:18.84%:22.15%,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5.21%:1.36%:13.43%,与自治区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19.1%:42.0%:38.9%的比重相比相甚远,我县生产结构中,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三产比重明显偏低。产业结构单一,调整缓慢,农村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产品经济仍处于简单粗加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种植业仍占主导地位,林果业、畜牧业没有形成规模。

2、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

2005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9.53%,差距较大,来自一产业占总收入的60.62%,来自二、三产业及其他收入占39.38%,其原因是增收渠道狭窄,农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而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则供给不足,产、供、销、贸、工、农等社会服务体系相互脱节,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3、基础设施投入少

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特色资源欠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和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县无城,财政十分困难,无力解决基础设施资金,而每年全县到位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又是有限的,因此还需不断加大力度,加强投入,增强县域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

4、市场体系不完善,产品开发力度不大

和田地处边远、基础设施滞后,远离中心市场,交通线长,运输成本高,信息不灵、农产品难以运出、产品在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优势林牧农产业和恶劣的生态环境给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其主要原因有优无势,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市场开拓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不利于产品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5、科技投入少,人才短缺

科技欠发达,劳动者素质较低,人才缺乏。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文化落后,农村人口掌握实用技术的人口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低。人才奇缺是扶贫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

三、“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和田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十一五”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发展潜力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互融性进一步增强,国际形势基本处于发展与稳定状态,国际大环境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

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县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

3、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自治区提出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重点在南疆,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4、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县加快工业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5、地区提出的“6个30万”富民工程的深入实施,丰富的绿色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打下坚实基础。

6、富有民族特色和自然特色以及文物古迹的旅游资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提供发展空间。

(二)挑战和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2、工业发展落后,工业化率低,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3、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力资源丰富但知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十分缺少,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将对我县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之,“十一五”期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正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运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将会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

第二节  “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及2020年远景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力实施六个30万富民工程,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林、牧、农”产业格局;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能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资源节约为先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稳疆兴和、固边富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到2020年把和田县初步建设成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环境优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

二、经济总量目标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

三、经济结构目标

“十一五”时期及更远时期,力争使全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更加优化:

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01:18.84:22.15;

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91:21.63:26.46;

201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66:24.84:29.50;

202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17:28.52:31.31;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比“十五”期间增加62.73%。投资领域重点分布:林、牧、农、水利、交通基础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投资涉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公、检、法项目等。

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左右,实现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30%左右;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左右,实现初中入学率达到97%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六、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0.74%;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0.76%,城乡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七、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和田县重点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的发展思路,一是突出实施好“南核北葡”和“核桃立县”的战略布局,以优质核桃、杏桃、葡萄、石榴、红枣生产基地为基础,发展果品保鲜、批发、储运;二是大力发展实施六个30万富民工程;三是发挥畜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和田羊毛为主的优质地毯、商品畜、肉产品和以15万亩优质牧草为主的深加工;四是依托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利用现有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五是围绕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力开发力度,以旅游观光带动旅游产业,辐射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六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建材、化工、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搭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七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八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落实两级攻坚任务,提高教师素质,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现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九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切实保护耕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突出林果业

按照和田县独具的区域优势、光照优势和水土优势,深化实施林果业“南核北葡”的经济发展布局,在英阿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斯玛瓦提乡、塔瓦库勒乡、英尔日克乡建设优质葡萄带。在绿洲边缘地带发展红柳大芸,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奠定基础。

(二)做强畜牧业

紧紧围绕调强畜牧业的要求,牢牢抓住发展畜牧业的大好机遇,全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坚持以“开发草业,引进良种,畜禽多样,培育大户,形成规模”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养牛业和养驴业。全力实施“百村万家畜牧大户经济”,建立优良畜种快繁中心。一是发展驴产业;二是加快牛产业;三是提高适龄母畜比重,改善畜群结构,加大母畜冷配力度,增加畜存量。“十一五”期末适龄母畜比例突破46%以上目标。培育发展畜牧养殖大户,通过抓大户带小户实现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扩大规模。

(三)优化种植业

种植业作为农业基础,必须优化结构,突出地方特色,走内涵挖潜和高效发展的路子。一是保护基本农田,狠抓种子工程,加快吨粮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实现长久恒定的小区总量平衡;二是突出抓好棉花和温室大棚的生产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建温室大棚;三是依靠科技,大力推行水旱轮作、粮果间作、粮经间作、葡粮间作、复播套播和节水灌溉等技术,切实提高耕地和水的利用率,实现以质增收。

(四)发展地毯业

地毯业是我县的重要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高,发展潜力很大。今后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行“三改一创”措施,全面提档升级。在现有织毯户的基础上,在现年产基础上提升。

(五)做大劳务输出业

劳务输出作为农牧民今后一个时期内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树立“大劳务、大流动、大收入”的意识,按照“远近结合,以近为主”的办法,政策引导,信息服务,部门组织,加强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协调。二是教育农牧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走出家门,离土离乡,开辟新的创收途径。三是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加快以巴格其镇、吐沙拉乡和罕艾日克乡为轴心的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六)积极招商引资,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和田县山区和沙漠占全县总面积的98%,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矿产资源有46种,已开发利用的有煤、水泥、石灰石、玉石、盐、石膏等,今后要重点发展建材、化工、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园区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完善政策,广泛宣传,进一步完善《和田县招商引资若干规定》,充分利用和田县政府网站等信息渠道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宣传力度,积极筑巢招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一是改扩建30万吨煤矿,二是积极推动促成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落地,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农业增收的新亮点。

(七)大力发展旅游业

和田县有和田-红白山;英艾日克水库-沙漠生态墙-千里葡萄长廊-千年核桃树王-500年无花果王-喀河渠首-王蔚纪念馆-绿色-改水纪念碑;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地毯专业一条街等多处独具西部人文特色的旅游景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十一五”期间要突出发展特色旅游,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功能和设施,积极开发景观、沙漠风光、风景名胜等具有地域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逐步成为和田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八)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强特色产业,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坚持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动,鼓励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村级政权等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安居工程,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使全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得到改善。通过努力,把农村建设成“管理民主、生活较为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九)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创新体系,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应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在沙化治理技术、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维医药、自然灾害预测及防御技术、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作物及畜禽等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以及配套技术等领域,力争有新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积极将县域核桃、葡萄生产基地等特色产品申报为全国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落实两级攻坚任务,力争到2010年实现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30%,积极推动人才体系建设,加大人事体制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争在“十一五”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合理、种类齐全,农牧民技术员遍及农业生产第一线。

(十)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全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和引导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手段,重点抓好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和推广。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积极开展土地复恳和中地产田以及盐碱地治理工作,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和防护林建设工程,使风沙治理得到有效改善,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十一五”规划的依据

1、和田地区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文件要求。

2、和田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发展思路,锁定“林、牧、农”,围绕核桃立县、核桃富民,实施“南核北葡”的发展战略。

3、根据地区 提出建设“六个三十万”。

4、和田地区“和墨洛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第四节  “十一五”规划措施和保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以优势资源转换为基础的市场开拓战略,积极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特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竞争实力。发展信息产业,繁荣第三产业。

(二)围绕特色,发挥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我县农副产品的优势,围绕新型工业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六个30万为主线,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能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力促“兴工、强县、富民”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三)以科技推广为重点,提高全县科技水平。一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广泛开展县、区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吸引县、区外人才参与县科技开发、培训人才等多种方式,提高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县的科技水平。二是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县、乡、村的梯级培训体系,把科技示范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与面向广大农牧民的技术培训相结合,通过开展科普专项行动,使他们尽快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

四)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经济技术协作,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十一五”期间,努力营造宽松的开发环境,发展融合经济,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开展国内横向经济联合。

(五)坚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重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对水、土、林、草等自然的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风沙治理等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六)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自觉运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把县域增长和产业增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我县土地优势、林果优势、畜牧优势,尽快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加快全县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

(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必须把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作为全县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为鼓励外出跨区跨县务工、经商、办企业人员,提供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十一五”期间,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要突破。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总量,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八)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紧紧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对南疆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牢固树立稳疆兴和、固边富民的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面貌,用足用活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抓好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村级政权等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九)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小城镇,是培养和开拓市场,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要用城市化思维来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创业兴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濒临市区的吐沙拉、巴格其、罕艾日克等乡镇有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十一五”期间,整体使其尽快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同时,要有规划、有组织地建设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规范管理,配套服务,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拓展全县经济发展渠道。

(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集体、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拓宽思路,摒弃一切不利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不发展”的新思想,不分公私,不分你我,只要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就放手发展;二是突出重点,积极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特别要加强对“人才、资金、技术”的引进。通过转让经营权、资源折股、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快我县现代物流配套、旅游服务等各类民营经济的发展;三是创优环境,大力创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和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营造依法依规管理的法制环境和公正公平的经营环境。


第二篇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第一节  突出林果业

一、林业发展的现状

世纪之初,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视察和田县农村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和田要确立“林、牧、农”的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和田地委、行署也提出“大干林业,干大林业”的发展目标,和田县按照县域经济优势特点,提出“南核北葡”发展战略,提出抓主线,抓优势,抓强项,走有和田县特色的内涵挖潜和外延扩展的林业发展路子,强化造林工程建设,积极实施“林业大县,生态强县”、“核桃立县,核桃富民”战略工程,加快林业优势资源转换。

二、林业建设中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是继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党和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需要、新目标,对加快林业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决策。《决定》对林业作出了新的科学定位,开辟了我国盛世兴林的新纪元。

2、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围绕以“林、牧、农”为主的经济发展定位,坚持政策激励,强化利益驱动,在资金、税费、土地使用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完善投资机制,加大引资力度,采取自筹、内挖、外引等多种筹资方式,统筹安排,滚动开发,推动林业规模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从2003年起专门聘请了自治区农、林科院车凤斌、尚新业两位专家,为和田县发展林果业科技顾问,负责对全县林果业发展、规划的研讨、审核及林果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和田县车凤斌高科技林果基金”、“和田县尚新业核桃发展基金”,使全县林果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二)林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和田县自然条件非常严酷,经济欠发达,属“少、边、穷”地区,国家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造林难度大,同时,随着物价不断上涨,造林成本不断提高,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林业科技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林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广大群众对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乱砍滥伐、盗伐等毁林事件时有发生。

三、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生态林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机遇。从绿洲逐步推向外围荒滩荒地,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进一步改善沙漠外围环境和绿洲内部的生态小气候,逐步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带,碱地定植以药用沙枣、红柳大芸为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经济林建设工程

林果业发展始终坚持“南核北葡”以经济结构调整主线,在巴格其镇、布扎克乡、拉依喀乡、罕艾日克乡等建设“核桃基地”;在塔瓦库勒乡、斯玛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等建设“葡萄基地”,大力发展“双基”建设。重点推进“核桃立县,核桃富民”战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同时结合 “六个30万”工程,树优势、创特色,把全县不同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完全释放出来,真正变成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林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

实施生态林建设,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树立“三生态”发展思想,推进“五大转变”,实现我县生态林的跨越式发展。“三生态”即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五大转变”即由绿洲内部向绿洲外围发展转变、由以保护天然林为主向以天然林和人工林共同保护为主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在发展上做到“一尊重四不限”即充分尊重私有林、民营林经营者的自主权,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营销规模。

为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和田地区生态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已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经济林发展工程等融入到该工程之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快生态林工程建设步伐,尽快改变土地沙化、沙进人退、自然灾害频繁的状况。

(二)狠抓经济林建设

在林果业发展上,按照和田县独特的区域优势、光照优势和水土优势,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调优结构,调高品质,调大规模”的原则,全面落实林果业“南核北葡”的发展布局,全力构建以核桃产业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平台。

1、核桃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改观念,改模式,改技术,规范、整合核桃定植管理新技术,彻底实现由过去的“稀植大冠”为“矮密栽培”,积极推行“大改行、早定干、强拉枝、巧修剪”的四项关键技术。一是坚持毛渠定植与大田定植结合,以大田定植为主,加速扩大核桃定植规模;二是建立“核桃产业发展基金会”,加快推行核桃高密建园发展模式;三是尽快培育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逐步提高核桃干果产品附加值,促进核桃产业链条的快速形成;四是认真做好的商标注册工作,切实打好核桃这张王牌。

2、葡萄产业。一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定植面积;二是积极引进优质葡萄新品种,彻底完成老果园立架改造;三是注重外部包装,提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和田县现有的天然荒漠林,是保护绿洲免受风沙侵蚀的第一道绿色屏障,保护和管护好这片天然植被,就是保护了和田各族人民的生存空间和家园。2001年和田县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县,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政策的出台,给我县天然林保护及恢复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建立护林员费用卡和档案,制定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停止试点区域内的一切林木采伐及放牧,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森林资源的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因地制宜,加强造林组织管理

在造林过程中,加强组织管理,一是要加大苗圃地的种苗管理工作。二是加强种苗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林木种苗“三证一签”制度。三是坚持工程造林用苗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并将此作为政府采购的重要内容。四是认真开展林木种苗质检工作。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为推动和田县林业发展规模化进程,“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为此和田县专门聘请了自治区两位林业专家,具体负责指导和田县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林果和核桃“两项基金”,加大农民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推动全县林果业快速发展奠定科技基础。

(六)积极招商引资,建立林果品深加工企业

随着核桃需求量的年年递增,核桃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光明。目前,国内外采用各种科技手段开发核桃食品的热潮方兴未艾。核桃深加工产业,使核桃加工增值,而核桃食品的开发,也为我县核桃统一标准、统一品种提供平台。同时辅之以杏、桃榨汁、制酱,葡萄酿酒等加工业体系的发展。可转移农村一部分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要充分利用和田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契机,加大林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引进,不断提高林果产品增产增值,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第二节  做强畜牧业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和田县畜牧业大体可分为山区草原畜牧业、农区及城郊畜牧业两大部分。辖一个牧业乡和一个半农半牧业乡。畜牧业生产服务机构:有畜牧局、动物防疫监督站、草原站、草原监理所、下属12所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大小畜配种站34座。

(一)畜禽存栏。牲畜以绵羊为主体畜种,其次为牛、驴。

(二)区域分布。羊以两个牧业乡(喀什塔什、朗如)为主。牛分布以罕艾日克乡、巴格其镇、吐沙拉乡、布扎克乡、朗如乡为多。驴以斯玛瓦提乡、塔瓦库勒乡为多。

(三)品种结构。牛的品种类型有荷斯坦(黑白花)牛。驴的品种类型主要为南疆型新疆驴,基本没有改良,以役用为主。羊的品种以肉用型,肉毛兼用类型为主。

(四)畜禽品种资源。和田羊:属半粗毛绵羊品种,以耐粗放饲养管理,产优质地毯用毛而著称,自1991年开始,引进林肯羊为父本杂交改良,经改良后的和田羊,其个体生产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在广大的平原农区还分散饲养肉用型绵羊品种,如多浪羊、塔什库尔干羊及其杂交种。集中饲养在牧业乡和半农半牧业乡,分散饲养在农区。

山羊:属肉、绒兼用型地方畜种,个体产绒量有较大提高。

牛:个体小、晚熟、产肉乳及繁殖性能低。自1979年,引进西门塔尔牛、黑白花良种牛为父本,推广普及冻精配种技术开展杂交改良,使其产肉产乳量大有提高。 

牦牛: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区海拔3200-4200米的高寒山地,是高寒山区的特有畜种,具有肉、役用途。

驴:属小型驴种,适应性强,耐粗饲,是当地农牧区重要的驮乘运输主力。还有数量少的马骡、驼、猪等畜种。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畜群畜种结构不够合理,个体生产性能不高。多年来,牲畜品种以绵羊为主体畜种,牛,驴比例小,良种化程度不高。

(二)产品结构单一。现在流通于市场上的畜产品,基本上是初级畜产品,没有龙头加工企业,更没有畜产品深加工项目。

(三)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肉牛,肉羊,肉鸡等优势产业尚未建立规范的交易市场,致使畜产品流通不畅。

(四)全县人均占有牲畜量低。

(五)畜牧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规范化养殖程度低,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能力较差。

(六)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链短,缺乏畜牧业市场建设和培育,畜产品分散,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低,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七)农牧民素质不高,养殖管理水平不高,优畜得不到优饲,造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缓慢。

(八)畜牧良种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足,畜产品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实施投入力度不大,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和田县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农区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不断提高畜禽良种率,提高我县畜牧业整体水平。

(一)加大畜群畜种结构调整力度。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群区域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种植大县成为畜牧养殖大县,在农区形成以羊为基础,牛为重点,驴为突破,特色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在牧区坚持“突出重点,草业为主”的方针,通过推行暖圈舍饲喂养,提高牛、羊母畜比例,增加繁殖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使畜群畜种区域结构更趋合理。

(二)扩大饲草种植面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确保草畜生产平衡。“发展牧业,草业先行”。大力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饲草料作保障。一是要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到2010年全县牲畜总饲养量将有很大的提高,要达到草畜生产平衡,必须要有充足的饲草料。二是要大力推行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饲养技术,减少饲草浪费,普及永久性青贮窖,可采取几户共用一窖的方式进行青贮。三是在发展畜牧业重点乡、村种植一定面积的多穗玉米,以减轻饲草料短缺压力。

(三)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促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立足自繁自育,加快县、乡、村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人工授精、冷配、多胎繁殖等成熟技术,在农区以绵羊、牛、驴的品种改良为主,在牧区以绵羊、绒山羊、牦牛改良为主

(四)加强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疫病防治,是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措施。在牲畜的疫病防治方面,坚持“预防为主,依法治预”的方针,建立健全疫情防疫监测网络。在做好常规疫病防治的同时,重点做好五号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确保五号病疫苗注射率达到100%。特别是要加强对外购牲畜的管理工作,严格外购程序,切断一切传染源,严防疫情输入。

(五)实施好大户培育和养殖小区建设工程。打破地域限制,利用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和小额信贷等各类资金,因地制宜,扶大扶强,鼓励有发展基础和能力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培育上规模的养殖大户和家庭养殖场,带动千家万户,促使畜牧业形成连网成片的发展态势,把畜牧业培育成为优势产业。

(六)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引进步伐,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畜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转化增值,必须尽快引进深加工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推向畜牧业发展的前台,充当主角,唱好重头戏,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发展的空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双赢”。

“十一五”期间,围绕“六个三十万”工程,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有:商品牛基地,商品驴基地,人畜饮水工程,暖圈改造工程,畜产品市场建设,人工草产业开发,天然草场开发利用等。

第三节  优化种植业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和田县紧紧围绕“依靠大农业脱贫,依靠农业产业化致富”的战略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六个三十万”工程,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实施小麦“三圃田”配套良繁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为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打下了基础。

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十一五”期间,是农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既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又有劳力、资本和项目的梯度转移,这些将为我县农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不利条件主要是和田地处边远,气候恶劣,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少,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和产业化水平低。劳动者科技素质低,农民科学种田意识不浓。加之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昂,发展资金不足,农产品深加工、包装、保鲜等开发比较落后,附加值低,致使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三、实现“十一五”及2020年远期农业发展目标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方式。按照经济发展两个“根本性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规模数量型向集约化、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要求,把 “抓农业”的意识转变为“服务农业”,改变催种催收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把传统的“催种催收”工作方式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农技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品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十一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辟国内国际市场,到2020年,力争上述三种农产品产量占农产品总产量的60%以上。

(三)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南疆是我国优质棉产业化基地带,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并争取国家扶持,建立棉花高科技示范园区,实现节水滴灌、科学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销结合,提高棉花生产的产业化水平。

(四)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为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和田现有的农业产业化层次看,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是当前加快和田农业发展和推进产业化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五)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农民劳务输出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拓宽增收门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通过转移劳动力,使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人均耕地资源增加,收入大幅度提高。

(六)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水利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基本农田、农村交通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发展后劲。

(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林农牧林、粮经饲等各层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适应畜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推广青贮玉米等饲用或饲粮兼用型品种,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和谐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快水利及人畜引水工程建设

一、水利事业发展现状

1)地表水

和田河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和田河由贯穿和田县的两条主要河流组成,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属融雪融冰补给型河流,是目前唯一的一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注入塔里木河的河流,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唯一南北贯通的绿色走廊。

2)水资源利用

和田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和田县泉水沿天然地形深沟两侧溢出,河道河床泉水溢出带多在灌区下部,由此可见,地下水的利用潜力较大。

3)农村人畜饮水建设

“九五”期间全县实施防病改水饮水工程以来,累计建成自来水厂,深层手动泵井,共解决居民、牲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了全县居民饮水和牲畜供水问题,使全县人民都喝上了洁净的自来井水。

二、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和田县是个一个农业县,水利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来说,在加快经济建设、全面奔小康的奋斗过程中尤为重要。“十五”期间,灌区配套建设、防洪抗旱、灌溉管理建设及水政管理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水利各项工作只注重抓质量、数量及成效,却忽视了抓水利管理效益,分析今后水利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一)和田县位于玉龙喀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间,两河上游处各有一座拦河渠首,引取两河水量浇灌全县作物很方便;由于两河水量多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水量极少,给作物生长带来了很不利因素,灌溉作物及时用水不能得到保障。

(二)和田县现有中、小型水库四座,即英尔日克水库、东方红水库、色斯吾特水库和米斯来克水库,米斯来克水库发挥效益不大,正申报废弃,能发挥灌溉效益有三座水库,基本保证了春旱作物生长。现水库带病运行多年,蓄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随着灌溉供水能力的增加,已无法保证春旱作物及时调水。

(三)大型灌区骨干渠道防渗与配套改造项目都已投资建设完成,中上游以上灌区主要渠系防渗与配套改造项目大部分都建设完成,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而下游灌溉面积较为零乱,渠系布置不规划,灌区主干渠及分支渠系均为常年带病运行的土渠,水利用率很低,使中上游与下游灌区配套与建设差距很大,这给下游灌溉用水带来不便。

(四)和田县肩负着两河三岸防洪及抗旱重任,虽在玉、喀两河险情地段修筑了多处防洪坝体,受资金限制,防洪坝体质量不高,只能临时应洪;抗旱工作艰巨且困难大,在春、秋两季十分缺水时,全县四座水库及334眼机电井很难保证灌溉作物生长,且农业灌溉机井也因人员管理不到位,多数机井已不能正常运行,造成维护投入大,发挥效益不明显,很难保证旱季及时供水的能力。

(五)供水到户”在全县实施,有效保证了广大农民用水者的权益。公开水量、水价,增强了水的透明度,提高了农民用水、节水意识,水是“商品”的意识已在农民心中逐步提高。但由于此项工作在我县起步晚,广大群众识同感不深,加之基础设施老化,设备配套不健全,因此今后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上还需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加水利项目投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重点水利项目投资力度,保障水利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地位。

(二)重视对防洪抗旱规划项目建设。由于和田县位于玉、喀两河境内,每到春季,缺水十分严重,夏季洪涝灾害发生较多,是多年困绕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把和田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河列入重点项目规划实施中,力争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以彻底解决和田县农业生产用水枯丰不均及洪涝灾害频繁的问题。

(三)重视节水管理力度。加大对各乡镇支、斗、农渠防渗与配套建设,提高水的利用率。

(四)完善水费收费管理制度,增强水是商品意识。完善“供水到户”量水设施及测水人员管理,加大水管人员培训管理,增强用水、节水意识,公开水量、水价透明度,提高农民交水费积极性。

(五)加强对水执法管理。进一步增强水管行政部门对水资源的监督和执法职能,有效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节  加快电力建设  保障电力安全供应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能源安全、社会稳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和田县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全县电力发展情况,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不断发展全县农网电力设施改造建设,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与农民创业增收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和田县电力工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县域内水电站有两座:和田县喀拉格尔水电站。供电区域为全县行政区域,约4万平方公里,共有12个乡镇,6个农场,1个园艺场。

根据国发(1999)2号文件精神。1999年9月和田县电力体制改革开始,按照“厂、网分开管理”的原则,和田县供电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县域内的供电设施、电网、变电所、各乡镇电管站的人、财、物纳入和田县供电公司统一管理,并一起上划给新疆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与此相关的党政工团组织关系,人事关系亦并随之上划。2002年3月,和田县喀拉格尔水电站作为和田县的一个县办企业由和田县人民政府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电力设施保护难度大。2003年底,全县农网建设改造基本完成,现有110KV线路46公里,35KV线路142公里,10KV线路740公里,低压1674公里,新装变压器475台,庞大的电网供电设施,仅靠电力部门的力量去监管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从2002年至今,全县累计发生电力设施破坏盗窃案件11个,给电力部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同时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二)线路廊道的清理问题。电力线路廊道清理主要是树障问题,树障太多导致输电线路跳闸频繁,线损率过高,严重影响了供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干挠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秩序。

(三)电费拖欠问题。每年拖欠电费不能收取,致使电力设施常年带病运行,无资金维修。

三、电力发展政策措施

(一)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促进我县招商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整顿和优质服务活动,积极开拓电力市场。

(三)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加强电网安全运行管理。

(四)大力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活动。

第三节  健全道路交通网络

农村公路是全国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主导地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公路网均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边远地区脱贫致富、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有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乡公路发展现状

全县农村公路以315国道为依托,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次干线,组成全县公路网。全县公路分布以315国道、飞机场路为主干线、吐沙拉—拉依喀—巴格其—罕艾日克乡道路、英尔日克—阿瓦提—塔瓦库勒乡、罕艾日克—英阿瓦提—色格孜库勒乡为副干线,把和田与各地相连,全县公路在农村产生物质的调入和生产产品的运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农村产业的调整,对交通的需求更为迫切,但农村公路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农村公路发展水平较低,主要问题有:

(一)技术标准低,通行能力差,与外地公路相比存在的差距较大

(二)通达深度不够,公路网布局不合理。

(三)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大,自我发展能力差。

(四)农村公路是发展,养护公路也是发展,但重建轻养,失养现象十分严重。

(五)没有专用农村公路队伍和机械设备。目前,养护农村公路因资金的限制只能修补沥青路面,上级部门拨发的养护补助费用不足,乡政府新建道路时积极性较高,而建成后养护则困难较大。

(六)《公路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地洲市县交通主要部门负责辖区内县道、乡道的建设、养护工作,即地洲市县各级政府是农村公路的投资主题;但和田县属边远贫困县,地方财政紧张,拿不出专项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保证农村公路建设有序进行。必须坚持规划优先,确保协调发展,必须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新要求。

(二)量力而行,合理制定建设方案,要与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及交通量发展预测综合考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行能力。

(三)加强监督,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对获得批准的县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争取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资金必须按规定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同时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管和审计。

(四)简化程序,推进工程建设快速发展。重要的农村公路项目,可编制简化的可研报告,进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可研报告、一阶段实际图设计要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一般农村公路项目可进行简易设计,由县级交通、公路部门组织有资格的技术人员承担。

(五)抓好示范,指导工程建设。全面探索、总结建养管理、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成套经验。

第三篇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五章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回顾

和田县工业起步晚,基础十分簿弱,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工业从无到有,生产规模由小到大,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十五”期间,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后有5家企业近年来,县委、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为和田县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和田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规模逐步扩大,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二、“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相对不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增大,但是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比重逐年下降,已与工业经济发展对技术改造投资的需求不相适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比重小。

(二)技术改造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技术改造投入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利用外资和其他投资比重较小。

(三)发展不平衡。由于和田县工业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的差异,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地区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拉大。

(四)企业机制转变慢,改制不够规范,多数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不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五)和田县工业企业贷款较高,负债率高,企业包袱过重,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六)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虽有好产品却形不成批量,产品市场容量小。

三、实施“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措施

(一)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外资的投入,必须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和手段,拓宽利用外资的途径,提高外资的到位率。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三高”农业项目上来。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以优质服务、优美环境来吸引外资,留住外商,开创以商引商、以商带商的良好局面。

(二)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依照法律法规减少各类收费,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积极改进职能部门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为发展县域工业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大力培养和吸引经济型发展人才。加快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应实行培养与吸收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方针,设法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济运作惯例以及外语专门人才,促进我县开放型经济的更快发展。

(四)做大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优质核桃、果品进行加工,使产品升级,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健康稳步发展。

第六章  推进经济开发新区建设

为不断加快我县工业化建设步伐,探索和更好的发挥经济开发区在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力促“兴工、强县、富民”战略的全面实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和田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制定和田县经济开发新区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围绕新型工业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优惠政策,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实施产业聚集战略,使能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工业不断落户、快速发展,建成适合县情的经济发展新平台,逐步形成带动人流、物流、商流等行业为重点的经济新区,推动工业化发展步伐,实现城乡经济稳步、协调、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为推动全县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发展初具规模的经济带动区和体制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秩序化、宜人化、效率化、多功能”为要求,制定新区发展规划,并按规划要求分步实施。

2、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以“环境为先导”科学合理的对各功能区进行划分合理布局。

3、坚持集约、规模用地的原则,节约利用土地,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效用,充分考虑分功能分片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和时序性,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新区规划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

二、建设经济开发新区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符合和田县的实际为出发,和田县经济开发新区建设,拟在原浙江工业园区建设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修订,总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采取“3:3:4”的建设步骤推进,即:第一、二期建设各完成3平方公里,第三期完成4平方公里,分期建设,滚动式发展。

发展目标:经济开发新区主要依托原浙江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按照经济开发新区的构成要素规划设计,新区内拟设立工业区、行政区、生活区、商贸区、休闲娱乐等5大主要区域,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将经济开发新区建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整体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并以生产加工为主,集行政、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三、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1、成立经济开发新区筹建工作委员会;

2、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筹建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3、由县直各行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成员单位,设立专门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筹建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筹建的各项工作;

(二)启动规划方案,逐步推进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开发区的发展前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经济开发新区建设既要符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体现经济开发新区的特点,适合经济开发新区定位的要求。

1、立新细化,以新的理念高起点编制建设详细规划,对经济开发新区进行准确定位,切实使筹建规划符合和田县发展实际,达到科学、合理、具体、标准高和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2、争取立项,落实手续,早日开工建设。各部门要加大配合力度,扎实有效的作好立项的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日立项和开工建设。

3、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筹建经济开发新区的重要意义,全力以赴启动筹建工作。

(三)完善和出台优惠政策,加快新中心区的形成

在现有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完善优惠政策,用足用活一切可以利用的政策和机会,加大吸纳民间投资,促其稳步发展,推进和加快新中心区的形成。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不断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入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壮大新区经济。二是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园区经济发展的思想,完善项目库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落户新区。

2、逐步推进县域内现有重点企业的入园工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降低入园门槛,作好搬迁计划,逐步实现现有所有企业入园工作。

3、充分利用浙江对口支援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园区内的企业规模。

4、抓住国家给予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机遇期,建立一批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项目,促进园区经济发展。

第七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和田县在地质上兼跨喀喇昆仑褶皱带与塔里木地带,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煤、铁、玉石、黄金、云母、铅、锌、锂辉石、粘土、铜等,只有煤炭已探明储量,和田玉石产自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中,特别是仔玉,主要分布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以质地细腻温润闻名中外。

现阶段按国家规划年产能力在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将全部关闭。我县煤矿的生产能力均在3万吨以内,由于和田是缺煤地区,自治区考虑到和田的实际,采取了倾斜政策,允许现有小煤矿在安全达标的前提下继续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从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第一是缺乏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在矿业开发中,专业学院毕业的矿业人员非常少,矿主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聘用一些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担任技术人员,开采技术落后,这就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据统计现有的矿山企业的开采利用率只有30%—40%。第二是在矿业发展中,还没有摸清家底,这就要求我们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开展矿产资源分布调查。第三是矿产资源还没有具体可行的开发、发展规划,这就给我们管理使用和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利。

三、措施和保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已探明储量的煤矿业。

(二)简化矿产开发审批手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从2006年开始申办拟建煤矿的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做好建设矿山的前期工作。

第四篇 积极发展服务业

第八章  大力发展旅游业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和田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迹遗存颇多,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全县分三个旅游带:和田──红白山旅游带;英艾日克水库──沙漠生态墙──千里葡萄长廊──千年核桃树王公园──500年无花果王百味仙果园──喀河渠首──王蔚纪念馆──绿色──改水纪念碑旅游带;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地毯一条街旅游带等,充分展示了和田县“金玉之邦、地毯之乡、丝绸之路、瓜果之乡”闻名于世的多处独具西部人文特色旅游观光景点。和田县的旅游业可分为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族工艺、风土人情四个类型。目前,和田县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

二、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近些年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利用本区旅游资源可开发文化特色,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资建设,着重选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综合效益比较显著及具有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项目,出台一系列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优惠政策,这不仅为和田旅游资源开发吸引众多投资商提供了最佳机遇,也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本区旅游资源知名度,还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不利因素:

(一)本区旅游资源受自然地理位置影响,开发难度大,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比较脆弱,还未形成一定旅游规模。

(二)本区属边远地带,吸引众多旅游开发商来投资开发建设有一定难度。

(三)旅游资源开发片区很小,知名度影响力不高,对广大旅游观光者吸引力不够。

(四)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困难,投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较少。

三、旅游开发具体措施

(一)加强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卫生、安全、服务等方面规范其经营,并推动一批基础好的、上档次旅馆,改造部分旅游区、度假区,以适应游客的需求。

(二)提高旅游交通服务水平

(1)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近期内争取沿主要旅游线开通旅游专线车;与其他县市及主要旅游区合作,将若干旅游线向外延伸,开通跨县市、地区旅游专线车。

(2)在城市主要旅游点和交通要道设立固定的旅游车站,组织一日游或专线游;开展汽车、飞机旅游联运服务。打破地方交通限制,适应以散客为主流的需求趋势。

(3)对从事旅游运输的车辆和司乘人员进行登记与考核,纳入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成立旅游执法队伍,协助主管部门治理旅游交通秩序。

(4)按照开展国内旅游的标准,加强道路标识系统建设,为将兴起的自驾车旅游服务。

(三)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1)根据旅游商业发展需求,近中期重点是旅游文化特色,不断扩大购物服务内容,率先推行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2)充分发掘具有和田县特色的旅游商品,编写购物指南。在旅馆、旅游点设立购物信息窗,引导扩大旅游者购物范围。

3)从体现民俗特点的食品、手工艺品着手,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挖潜,使之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拳头产品,使一些传统的食品、手工艺品更具时代气息。

(四)加快餐饮和娱乐业发展

1)餐饮业:将餐饮业纳入旅游质量管理系统,使餐饮业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突出品牌效应;大力办好以餐饮为主题的各种庆点活动,以提高餐饮的知名度,吸引游客。

2)娱乐业:可在近期开发旅游度假区建造一些供旅客观光游玩的娱乐活动场所。重点扶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项目,规范娱乐市场,建立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管理。

六、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一)和田县拉依喀乡长寿度假村

度假村可吸引外地学者来此地考察、观光、探密,度假,同时提供“农家乐”活动,欣赏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麦西来甫”,享受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饭,切身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二)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水上娱乐旅游开发项目

该项目是在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开发其水上娱乐项目,因距市区较近,交通极为便利,每年都吸引众多各地游客前来观光避暑,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三)和田县菩提拉稀森林公园

菩提拉稀森林公园位于吐沙拉乡东郊,占地300亩,离市区有11公里,紧挨着和田机场,圆内保留了110亩的天然林,风景独特,还养殖了一些珍稀动物及禽类,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和田县巴格其镇核桃王民俗风情园

该树已被列为国家古树名木之列,有千余年树龄,树冠为380㎡,年结果5—6千个。游客们可以在此回顾悠久历史,聆听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欣赏浓郁的民族歌舞,享受营养丰富的地方美食。

第九章  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对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和田县总体要求,结合全县服务业发展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和田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促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农贸市场进一步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一、市场服务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县的服务业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业主开发、工商监管”的措施,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建设在拉动全县经济增长、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促进生产和消费、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服务业发展与内地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商品流通总体水平不高。全县农贸市场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小,档次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市场的发展与全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不相适应。二是农村商贸市场建设缓慢,投资不到位。三是综合性零售市场多,没有专业性市场,消费性商品输入市场多,而资源开发性商品输出市场少,没有能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

二、市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和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有县无城县,现有的农贸市场都分布在农村,发展速度缓慢。

(二)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滞后,由于财政困难,对发展服务业投入极少。截目前,全县还未有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大多数市场还是露天土巴市场,有些还是马路市场。

(三)商品流通市场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全县13个农村集贸市场大多还是80年代所建,目前有些破烂不堪,且占地面积小,与城市发展业品化流通不相协调。

(四)管理服务不到位。具体运作不规范,服务水平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的专业经济人、技术人,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和开展业务。

以上存在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商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十一五”规划发展中,应加快服务业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统一开发,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市场格局。不仅是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也是方便人民生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迫切需求。

三、市场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实施服务业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而艰应的系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服务业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集中力量,加强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服务市场建设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组织协调

由于发展服务业要牵涉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及地方乡镇的利益,因此在市场建设中应得到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乡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建议有关单位和乡镇在建设用地上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协调,从而使市场建设不至于出现“孤掌难鸣”的局面。

(三)科学论证

市场建设是一项服务性事业,也是一项功泽后世的公益性事业,具有长远的意义,市场建设必须进行广泛的考察论证,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产品及自然条件,进行统筹规划,市场建设应先申报立项后实施建设,规划一个、建设一个、发展一个。

(四)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市场建设体系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因此要凭借招商引资这鼓强劲的东风,抓住机遇,鼓励个体商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市场建设改造,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的项目和资金,以期得到国家、自治区的资金扶持。

第五篇

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章  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第一节  加大科技推广 提高科技贡献率

一、科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和田县科技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三级科技网络化管理逐步形成。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制。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已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科技服务机构,具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技术开发体系,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科技进步的宣传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二是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有待创新和改进。信息传递不够畅通,对科技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加强指导和服务,缺乏研究和探讨。三是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的专业经纪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屈指可数。四是科技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投入相对增加,但是与北疆以及沿海城市相比,远远不够,导致一些科技含量大的项目无法实施。

三、科技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十五”期间,科技有了全面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符合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技术开发机制,不仅科技投入的绝对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科技服务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而且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有所加快,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但是,全县科技人力资源流失、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还未形成较大规模,仍然是制约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实施科技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继续推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继续实行推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局工作的关键位置。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各级科技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把重视和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进步、制定与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工作,纳入工作责任目标来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为确保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避免决策失误,充分发挥县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智囊作用。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增加科技投入总量

首先,采取积极的财务引导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其次,切实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县、乡两级要加大科技投入并调整财务支出的比例,确保不低于当年总投入的6%并每年以0.1%的速度增加。再次,加强农业、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技术攻关的投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和社会力量进行投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县、乡两级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规划、绿化建设以及核桃、葡萄深加工和鲜奶加工基地、红柳大芸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

第二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县有中小学校178所,其中:有2所小学达到Ⅱ类标准,有48所小学达到Ⅲ类标准,有2所中学达到Ⅰ类标准,有8所中学达到Ⅱ类标准(其中10所中学现有仪器使用率为40%,60%的仪器无法使用)。

二、教育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析

有利条件是:

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都十分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将教育提高到了“科教兴县”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形势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进一步带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的基础教育改革步伐正逐渐加快,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正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师的培训、考核、职务的晋升等一系列工作都将更加的规范化。

不利条件是:

(一)由于县财政非常困难,教育资金划拨不能完全到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教学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和信息教学手段等,更不用说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学。

(三)各乡(镇)对招生、学生稳定和到校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农村中学到校率和巩固率偏低。

(四)在各学校借调多的教师多,要求调动的、已达到退休年龄的、长期因病不上班的教师也多,教师专业结构不太合理,专任“双语”教师缺乏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各乡(镇)教育办公室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乡镇教育办公室人员全部精力普遍都集中到了乡镇其它工作方面。

(六)各乡(镇)对教育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够,在基层形成一种不重视教育工作的局面。“两基”攻坚,对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校学生到校率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将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常规教育,使教师都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局领导班子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局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入进行局机关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局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三)充分发挥教育局教研室的作用,制定系统的教研计划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并加以不折不扣的落实。

(四)制定(名)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师德优良、教学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树典型、鞭后进,强化考风考纪建设,多方探索提高和田县教师业务能力的新途径。

(五)切实抓好教育宣传工作,把每年的九月定为教育宣传月,保证切实提高学生到校率、巩固率,为“两基”攻坚的顺利过关做好基础工作。

第十一章  推进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第一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一、文化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全县现有县级业余文工队1个,乡级业余文工队6个;12个乡镇文化站,216个村80个村有文化室;图书馆藏书7212册,各乡镇文化站藏书12448册。全县现有文物保护点25处,其中自治区级3处,县级22处。目前县还没有文化馆、图书馆、阅览室、电影院、文博馆和公共体育运动场所。农牧区的文体基础设施更为落后,不少村甚至有些乡镇的文化站和文化室不符合“三室”一切建设要求。 

二、保障措施

(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应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大国家、地方财政投入。

(二)加强对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本着“加强领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加大投入、稳步前进”的方针,切实解决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

(四)、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党政领导的工作责任制。根据文化部的“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三室”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加快文化馆、图书馆、阅览室、电影院、电影放映发行站、乡镇文化站、村“三室”足球及田径运动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于一体的文体娱乐中心建设项目等。

第二节    加快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提高覆盖面

一、广播电视的现状

县广播站始建于1956年, 1992年开始改建为调频广播站,经过49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县站为中心,以乡镇站广播为基础,以无线和专线传输为主的农村广播,全县县级1个,乡镇级12个、村级9个,除喀什塔什乡还是有线广播外,其余乡镇均为调频广播,调频广播站主要转播中央广播电台、新疆广播电台、维吾尔新闻节目及乡镇发本区域新闻节目。

电视事业起步较晚,1995年5月,县有线电视台成立,县台主要是负责转播中央台和自治区台,并与地区并网发射,县有线电视台共有维汉两个自办节目频道。

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

广播电视是一个重装备、高消耗的行业,设备更新及每天的摄、录、编设备和发射设备的损耗,磁带消耗、电力、交通、通讯费用等开支都很大,经费不足制约节目质量的提高和覆盖面的扩大。此外建台、建站时购买的设备,经过近20年的使用,到了非换不可的程度。但目前日常耗材都难以满足需求,更不用说设备的更新。

(二)专业人才奇缺

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现有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这一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节目制作质量和广播电视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目前迫切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三、保障措施

本规划是依据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方针政策及要求,结合和田县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和田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支持的力度。我们一方面在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另一方面采取如下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一)、对一些具体经济效益的项目,引入市场机制,适度引资、合作建设。

(二)、系统内部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三)、确保“长期通”,巩固已建成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广播部门尽一切可能为乡级、村级广播站(室)提供设备维修服务,发挥广播电视技术的作用,做好技术下乡工作。

(四)、结合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推进,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能通上电的自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五)、在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方面,抓住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改善系统内部人员结构和运行机制。

(六)、用《规划》来发展我们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和田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规划》,做到以《规划》为蓝图,追求资源和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第十二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拓宽财源  提高财政保障力度

一、“十五”财政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比“九五”时期增长57.3 %;财政支出累计,增长175.47 %。

“十五”期间,加大了农业投入,财政累计拨付林、农、水、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同时还利用世行贷款扶持塔里木二期的农牧业科技推广以及水土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生态保护等项目,为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进行了财政改革,对部门预算工作已进行了先期试点,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采购工作,有了机构和人员的保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府采购试行办法,对分散式政府采购的具体运作进行了初步尝试;财政集中收付办法正在贯彻中。

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和清产核资工作,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新路子,深化国有资产运营各项基础工作,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制度。

大力培植财源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效果明显。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立县之本,以富民强县为奋斗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企业重组转制力度,以促进全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了和田县的企业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培植了财源,推动了各项改革的进程。

综合财政管理工作有实质性进展,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有了突破。达到了“以清理收费项目为基础,以加强票据管理为源头,以清理银行账户为关键,以健全管理机制为保障”的目的。实行了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目前实施部门预算的要求,已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实行财政综合管理。

二、目前财政工作存在的突出困难和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财政仍将面临收不抵支、收支差额急剧加大、资金调度异常紧张的压力和重负。同时,还存在财源单一、税基不稳;非生产性支出大,支出中存在“越位”与“缺位”的矛盾;企业效益差,新兴财源薄弱,形不成规模;在税收征管中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等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源有限、财力不足与急剧增长的支出需求不相适应,管理基础薄弱,管理力度一手软以及思想僵化,改革开放与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等。使得财政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实现财政发展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一)继续坚持依法理财,健全并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注重依法理财,认真落实《会计法》和《财政监督监察条例》,强调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严格依法行政,推进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结合机构改革,转变财政职能,逐步减少行政审批权,规范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的监督检查职能,健全其内部约束机制,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和人员行为,建立比较完备的财政监督机制;二是抓好财税法规培训工作,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认真落实《会计法》;四是认真研究税收法规,落实“十一五”期间的税收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五是抓好财政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财政办公效率和工作透明度。

(二)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培植地方财源,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尽快转变财政支持财源建设的方式。以财政增收,特别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目标。对各类财源建设项目的选定上,以能够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原则;充分调动各种经济成份的积极因素,实现经济发展,财力增强;更多地运用政策扶持、财政贴息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杠杆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财源建设,促进财源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

在农业财源建设上,抓住特色产业财源建设的机遇,培育特色农业、扩大产业基地规模。重点建成核桃基地、大芸基地、果品基地、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逐渐形成建基地、兴产业、上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工业财源建设上,坚持“择优扶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围绕现有资源、市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同时,在工业园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带动全县经济有较大提升的新项目,逐步建成较为稳定的工业财源体系。

在扶持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从资金和财政政策等方面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优惠条件,引导民营经济投资工业领域,新办一批具有一定投资规模的工业企业。

(三)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改革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尽快建立支出预算管理新机制,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益,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一是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按预算级次,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直接集中到国库统一账户,实现规范化管理。二是改革财政预算编制方式,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实行部门预算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外资金和各类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一调控、综合平衡;提前预算编制时间,减少预算追加,规范政府的财政行为。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程序。按照“稳定发展,逐步规范”的原则,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和田县政府采购办法》和工作程序;建立政府采购统计分析制度,逐步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积极推行招标采购和竞争性谈判。四是加强财政基础性工作,完善财政统计评价体系。建立和田县清产核资数据库,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基础数据。做好县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支持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探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相关机制,切实保障县、乡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五)大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增强财政干部从严治政和依法理财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提高为民服务意识,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注重财政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财政复合性人才。为我县经济建设算好帐理好财。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一、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和田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县卫生系统共有19个行政事业单位(有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维吾尔医医院和十三个乡镇卫生院。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乡镇卫生院中没有一间符合要求规范的手术室。并存在门诊部、住院部设置不合理,医疗设备滞后,卫生技术人员技能水平偏低,卫生服务跟不上实际需求。

(二)2000年底全县合作医疗已全部停办,广大农牧民无钱看病现象严重。农牧民一旦得病,就陷入贫病交困恶性循环,给和田县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各项卫生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到位,工作开展受到制约。

(四)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护士。现在的编制人员,已不能完成全县各项医疗保健工作,严重影响了广大农牧民求医的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依据国家规定,努力争取县委、政府支持,实现人事、财务、业务归口一体化管理正规工作模式。

(二)立足现有的基础,理顺关系,提高效益,走内涵为主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卫生条件和管理素质,建立符合和田县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人民防病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体系。

(三)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办法和制度,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的优惠。

(四)争取各方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配置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要的医疗设备;有计划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使防病医疗卫生保健环境面貌有较大幅度的改善,人人享有便利的基本卫生设施。

(五)规范和完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只靠卫生部门一家难以解决问题,必需要得到县、乡、村三级政府在政策上及实际问题上大力支持协作。

第三节   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的现状

和田县由于有县无城,环保工作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上,“十五”期间和田县环境与保护工作中:一是狠抓污染源的治理,煤矿、砖窖、锅炉、石灰窖、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二是全县人畜饮水安全和作物不受污染得到进一步巩固。三是积极推进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落实。在乌宗肖、其格力克、吐孜依拉克、喀哈吐孜等开发区大搞植树造林、种草、治理风沙,现已取得显著效果。

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工作自身发展起步晚,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够,措施不到位,保护环境的整治力度不够,进度慢。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环境保护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地理条件先天不足,环境形式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平衡失调,植被退化、沙化严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丝厂、棉纺厂等工业污染还未得到有效的治理。

三、发展措施

(一)加强统一监督管理,落实责任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意见》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认真分解到乡镇,与19个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做到跟踪检查。

(二)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的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依法治地的轨道。

(三)积极认真地进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和验收工作,强化对新建、改建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切实做到“三同时”,确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5%。

(四)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力度,重点开展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确保重点污染物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的目标。

(五)认真做好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把总量控制计划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计划中,进行年度检查抓好各项指标的落实和完善。

(六)加强对环境的安全监督检查,重点是对放射性污染的监督检查。

(七)加大环境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设置环境保护专栏,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保护环境先进典型,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

“十一五”期间,将结合本县实际,加大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选择一些必须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积极建设生态示范工程、树立样板改善环境。计划在各乡(镇)建立1-2个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

第四节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一、安全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和田县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全面部署、全力以赴的抓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纳入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对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扎实开展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增加安全投入,安全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监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行政责任追究,认真查处各类生事故,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安全生产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不能够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行业安全管理弱化,监管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安全管理滑坡;三是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手段落后,工作条件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急功近利,忽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五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极为落后。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不清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高危行业事故上升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六是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技术支撑和保障;全社会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不强等。

二、主要任务

(一)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

以有效控制和遏止重特大事故为目标,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强化对煤矿的定期监察、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厉打击违法开工建设和违法组织生产行为。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费用提取及使用制度,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加大对瓦斯、煤尘、水害、火灾等主要灾害的治理力度,对生产、通风、供电、排水系统及主要电气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改造,提高矿井通风能力和通风系统可靠性。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要加强瓦斯抽采,鼓励和扶持瓦斯综合利用,提高矿井瓦斯抽采率。坚持矿井瓦斯突出、火灾、水灾预测预报有效防治重大灾害的发生。

(二)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的管理

道路交通:建立县、乡道路交通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强化机动车辆缺陷召回制度、机动车安全认证制度、以及机动车辆强制保险制度。建立道路设计、新建和改扩建的道路交通安全审核机制。完善驾驶员考试、登记、注册等制度。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与行车记录仪等装备相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非煤矿山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及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推进安全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尾矿库安全监测系统。

危险化学品: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相关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一书一签等制度。

民爆器材:进一步规范储运领域爆炸危险源的管理,提高民爆器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建筑: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完善事故处理机制。突出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和塔吊倒塌等多发事故的预防工作,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县和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

农业机械:以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监管体系。规范拖拉机及驾驶员的管理,提高年检率。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册、牌证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严把安全检验关。重点抓好农时季节安全生产。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农机安全村”活动。

法规建设:基本健全和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以《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配套的指导性文件。

机构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县、乡(镇)分级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机构和人员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五到位”,形成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监督执法机制。

(三)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基本建成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和体系。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县、乡(镇)人民政府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与当地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效衔接,形成政府统一协调,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的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力争在5年内结合我县地域特点,整合社会救援资源,建立1个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四)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建立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生产经营单位要对重大危险源全面进行登记、建挡、检测、评估、监控,制定应急预案。

对矿山化工及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运输、水利、消防等行业与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登记建挡、评估分级、治理、跟踪监督。

(五)强化安全生产培训

加强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推进对县、乡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行业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加强相关人员特别是民族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建设。

(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完善与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发挥新闻媒体安全生产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普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力度。广泛开展安全示范村建设,倡导安全文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七)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

进一步深化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建筑、民用爆破、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继续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原则,防止反复,提高整治效果。在治理整顿的基础上,引导生产经营单位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

(八)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运行质量,疏通各种信息沟通的渠道,加强信息统一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数据调度和统计的效率。5年内力争实现县与各乡镇间安全生产信息联网。

三、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管、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基本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从行政直接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从经验型向技术型转变,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一)加强安全生产治法

加快安全生产工作法制化的进程。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制定法规建设计划,五年内基本形成适合县情,比较完备、系统的地方性安全生产指导性文件

(二)加强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力争到2006年底,建成县、乡(镇)分级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机构设置相对独立,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完全能满足工作需要。逐步在生产经营单位推行使用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通过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制度,有效解决中小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小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奇缺的问题。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特别要加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事故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保障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条件

继续提高门榄,鼓励引导小煤矿通过联合改造,改扩建、技术改造后矿井单井规摸原则上不低于30万吨/年。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瓦斯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

(五)严把“三同时”审查验收及安全评价关

加强对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审查、验收及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和矿山专项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工作。

(六)加强安全生产评估

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评估。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和行业的安全标准、规程,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基础工作、基本条件、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评估,全面掌握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并进行等级划分,实施分类指导,力争评估工作完成100%。

(七)加快公共场所消火栓建设

2010年底前达到自治区标准,建成消火栓完好率达到100%。加快普通消防站的建设,配齐配足消防装备,优化消防装备结构。逐步配备配齐消防监督技术装备充分发挥特种消防装备和检查仪器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消防监督的技术含量。

(八)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制定和颁布重点行业、领域安全质量工作标准。五年内在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化。

第十三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快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人才的稳定、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高薪留人、优越环境留人等优惠政策贯彻实施不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服务不到位,导致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培训经费不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差,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和公务员培训基地。

(四)就业面狭窄,全县范围内就业人员占全县每年失业人员总数的43.5%。

(五)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在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改制后,我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逐步得到发展,由于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造成部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用人难的问题。

(六)经济建设还比较落后,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三、实现发展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一)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带动我县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继续实施人才工程为重点,做好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争取每年轮训一次。积极争取上级及县财力上的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规划并实施对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卫生教育专业人员的特殊培训工作。

进一步做好深化职称改革工作,为各类人才创造脱疑而出的环境。完善专用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积极推行聘约管理,破除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能上能下。改进职称评聘办法,评审范围扩大到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人才,包括乡土人才。加强对职称考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探索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改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加强总量控制,着手制定畜牧、林业等专业的评审认定办法和完善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办法。

(二)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做好大中专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信息引导,调整就业结构,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试行办法》,鼓励毕业生自食其力,到生产第一线及民营科技、经济实体和兵团就业,创造财富,养活自己,贡献国家。

制定和完善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及配套措施。根据自治区“大力精简上层,从实基层,组织精兵强将到第一线”的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动员广大毕业生学习和发扬老一代开发建设者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精神,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贡献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加强毕业生使用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不断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  

(三)创立就业再就业基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由于有县无城的现状,导致就业渠道狭窄。为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今后我县应依托大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育肥、大棚种植、地毯编织、核桃加工等,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

(四)加快劳务输出企业的建设步伐,推动剩余劳动力输出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一线解放出来,给原本狭窄的城市就业市场增加了压力。为切实有效的解决劳力过剩问题,长远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劳务输出企业。截至目前,和田地区七县一市中仅有和田市有1家劳务输出企业。为此,在今后5年中,就需要我县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工商、税务、金融、土地、文教、卫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为投资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力争建立1—2家劳务输出企业。

第二节  加快社会福利事来发展

一、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立足于特困地区实际,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重点来抓,以壮大民政经济作为突破口,增强了民政部门的经济实力,使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薄弱,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民政工作涉及的面广,政策性强。民政部门作为管理的主体,不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和适应的管理功能,而且还需要一定数量和素质的管理人员,这是完成事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行政机构改革后,人员编制少,越是基层工作越具体,由于人员不足,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影响了整体民政工作的秩序。

(二)机构不科学,影响工作效果

长期以来,我县在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上,一直把执法和服务混在一起,比如婚姻登记中的“发证、监督”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使执法的独立性受到损害,极大地影响了事务管理的质量与效果。

(三)社会协调不够,缺少有利的外部管理环境

民政的事务管理不是独立的,它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否则民政事务管理的职能就不能得以发挥,无法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保障措施

(一)更新观念

一是要破除固守传统服务对象工作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思维定势,树立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观念,不断拓展民政工作新的领域和服务范围;二是改变依赖国家,事无巨细地包揽社会事务的思想,树立靠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兴办民政事业;三是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的做法,形成依靠经济、法规和行政等综合手段推进的工作机制,对工作领域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强化民政管理职能、服务社会,为民排忧解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转变职能

1、建立科学化的决策机制,决策贯彻于整个政务管理过程,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决策程序和制度,实现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实行决策民主化。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2、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民政工作目标化管理包括编制目标、分解落实,考核监督、组织协调、评比奖罚等五项基本内容,根据民政工作职责,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制定每个岗位的职权,责任及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经过综合考评,按等级给予奖罚。激励大家开拓创新不断奋发进取。

3、建立法制化的执行机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要求民政部门把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为适应这一要求,要增强民政工作依法行政的意识。根据工作特点,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民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依法管理好社会行政事务上来,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作为检查评比民政工作依法行政的最高准则。

4、建立社会化的发展机制。新形势下,民政管理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属于社会工作,民政管理工作社会化,就是民政机关转变职能,改革政府包办民政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