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国有资产
(一)基本情况
2023年和田县纳入国资监管国有企业共计9户,其中:正常经营企业6户,未经营企业3户(和田县天和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田县润园实业有限公司、和田县三和实业有限公司)。截至2023年底,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70901.89万元,负债总额为38564.93万元,资产负债率54.40%,所有者权益32336.96万元,营业收入22760.68万元,利润总额2702.34万元,净利润2069.53万元。
1.和田县阳光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和田县阳光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3月,由和田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0%持股。主营公租房出租及煤炭销售,下辖二级子公司7家,其中全资6家,控股1家。2023年底资产总额33135万元;负债26842万元;所有者权益6293万元;营业收入12544万元;利润总额1476万元;净利润1059万元。
2.新疆和中昆仑矿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和中昆仑矿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月10日,由和田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0%持股。主营矿石销售、矿产资源勘察,下辖二级子公司3家,其中全资3家;三级子公司5家,其中全资2家,控股1家,参股2家。2023年底资产总额12473.74万元,负债9823.70万元;所有者权益2650.05万元;营业收入8625.11万元;利润总额431.06万元;净利润274.99万元。
3.和田县农鑫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和田县农鑫达农业开发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由和田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0%持股。主营农业及农业辅助服务,下辖二级子公司3家,其中全资2家,控股1家;三级子公司5家,其中全资1家,控股1家,参股3家。2023年底资产总额21237.33万元,负债383.77万元,所有者权益20853.56万元,营业收入493.86万元;利润总额763.32万元;净利润708.61万元。
4.新疆和乐广电信息传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和田县融媒体中心下属国有企业新疆和乐广电信息传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4日,2023年底资产总额824.03万元;负债663.12万元;所有者权益160.9万元;营业收入258.79万元;利润总额13.42万元;净利润8.26万元。
5.和田县园艺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和田县园艺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5月,由和田县人民政府100%出资。主营水果、蔬菜、瓜类种植等。2023年底资产总额2297.49万元;负债106.22万元;所有者权益2191.26万元;营业收入188.92万元;利润总额16.84万元;净利润16.77万元。
6.和田县种子经营中心
和田县种子经营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主营:粮食、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繁育、试验、加工、销售及推广工作。下辖二级子公司1家,其中全资1家。2023年底资产总额934.3万元;负债746.12万元;所有者权益188.19万元;营业收入650万元;利润总额1.9万元;净利润1.7万元。
(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工作情况
1.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党组织领导地位,指导监管企业制定具体清单,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前置程序的要求,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必须经党组织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或经理层作出决定。二是推动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集团化管理。推动完善和田县阳光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新疆和中昆仑矿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田县农鑫达农业开发公司、新疆和乐广电信息传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和田县园艺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田县种子经营中心等县属国企整合,以国有企业总公司为核心,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将县属国有企业联合在一起,加强集团化管理,对其成员企业在现有资源、财务状况、业务经营、内部管理、人员结构等多个关键领域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并按业务分工执行专业化管理。
2.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落实权责清单,进一步科学界定出资人监管边界。实施部分盈利国企上缴国有企业资本收益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是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为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参照《和田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分类考核暂行办法》(和国资发〔2020〕18号)、《和田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和国资发〔2020〕19号),建立健全监管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为提升国有企业合规经营水平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全面建立覆盖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参照和田地区国资委《企业负责人违规经营责任追究相关实施办法》(和行办发〔2020〕55号),逐步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3.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一是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国有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3个,为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中符合条件的党员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三是党组织把关干部队伍建设,在国有企业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党组织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拔干部,注重干部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同时从行政事业单位选派优秀人才至国企中进行交流锻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资监管体系不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国资监管制度有缺失,管理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国有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
2.国有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还不够强。国企整体盈利能力还不高,在产业发展上,国企对全县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和牵引力还不够强。
3.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人才资源分布和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缺乏经济管理型人才,包括企业管理人员、高素质财务人员、投融资类人员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经理层职权,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
2.推进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效发挥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清理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
3.加强人才支持。采取双向交流任职、挂职、培训等方式,引进和培养国资国企干部,传授先进理念,强化智力支撑,加大干部人才援助力度。充分发挥援疆和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采取选派国资委机关干部及企业人才任职或挂职等多种形式,互派人员交流学习,助力提升机关干部业务水平、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帮助国企解决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短板,帮助培养现代化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
(一)基本情况
2023年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单位共有141户。按单位基本性质划分:行政单位52个,事业单位89个。和田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计1465205.88万元;负债102468.39万元;净资产1362737.4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52842.5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833800.34万元,无形资产净值2890.82万元。
(二)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1.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一是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明确了财政综合管理、主管部门具体监管、基层单位内部监督的职能,实现资产从配置、使用、处置到收益上缴全寿命周期的监督机制,有效增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能。二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流程,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相结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加强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动态更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全面、准确,为各级单位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2.推动资产管理举措助力各项保障。严格资产清查相关规定,保障改革稳步推进。严格资产核实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资产划转处置工作稳步完成。
3.加强资产管理专项整治。2023年,通过自查、复查全县资产处置情况,共发现了6方面的8个问题。截至2023年底,已按要求应改尽改,较好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不健全,人员力量薄弱。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未明确管理人员职责,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处置不严格。个别单位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与账务管理脱节,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长年不清理损毁、无法使用的资产,不能及时将新购置资产入账等现象仍存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按照事、权、人相匹配的原则健全管理机构,充实监管力量。
2.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审计、财政、监察部门联合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防止资产流失。
3.加强国有资产监督检查。每年抽取部分单位对资产管理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举一反三进行整改,使资产管理工作逐渐完善。
三、国有金融机构资产
(一)和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本情况
和田县联社主要是为县域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和金融服务,在当地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各项内控制度健全,设有理事会、监事会,各内设部门人员配备到位,支付核算渠道畅通,电子设备办公符合现代金融发展需求。
截至2023年末,辖区内共设16个营业网点,其中城区营业网点4个,农区营业网点11个,经济新区1个,乡镇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联社内设11个职能部室,在职员工共计164人,实际在岗人数154人,内退10人,设有三个党支部,共计党员44人。
(二)和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经营情况
1.存款情况
截至2023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00496.15万元,较年初增加16777.05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18667.26万元,较年初增加8487.09万元,对公存款余额181828.89万元,较年初增加8289.96万元;在存款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付息率由上年末的1.2%下降到1.15%,下降0.05个百分点。
2.贷款情况
截至202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81484.07万元(含转贴现45092.81万元),较年初减少6804.87万元,降幅2.36%;当年累放贷款26307笔172578.41万元,较上年增加14666笔80171.66万元,有效满足了当地农户、城镇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
3.风险贷款情况
截至2023年末,风险贷款余额14982.45万元,较年初下降19112.50万元,降幅56.06%,风险贷款占比5.32%,较上年下降6.20个百分点;自治区联社年初下达风险化解处置任务10000万元,实际化解处置16395.10万元,完成率为163.95%;本年核销贷款计划6640万元,截至年末已核销9832.25万元,完成率148.08%。本年核销贷款清收计划900万元,截至年末累计清收核销贷款本金1531.28万元,完成率170.14%。
4.金融服务情况
一是持续加大金融供给,截至2023年末,投放本地企业贷款40825.75万元,为和田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二是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系统共建农户信用档案81191户,覆盖率达100%,已完成和田县朗如乡、色格孜库勒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授牌仪式,累计评定信用户6407户、授信额度35208.00万元,信用村23个;三是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部署,2023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11179笔、36039.28万元,存量贷款余额40051.99万元,做到应贷尽贷,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营销存款、贷款工作欠缺。业务拓展积极性欠缺,发展意识不强,市场需求挖掘不足,农村个体工商户、养殖大户、农产品购销大户等目标群体庞大,需要农区网点加大营销、投放力度。
2.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足。不良资产清收力度不够、部分信用社清收不良统筹不力,缺乏主动担当意识;催收贷款流于形式,未严格按照时间要求进行催收;对借款人和贷款情况掌握不清,缺乏催收手段,找不到催收突破口。
3.网络金融业务服务重视不足。对部分网络金融业务包括今年以来未及时进行使用情况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培训覆盖不全面,业务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随着业务新增,员工培训滞后,存在对新业务不了解,办理环节不清楚的情况,业务办理效率不高,客户体验差。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持续完善资产管理,加快资产产权确认工作。确保和田县联社各项资产真实有效,在摸底核实过程中发现资产底数不清的及时进行核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资产流失,不断地根据当前企业发展趋势调整相关管理办法,不断优化资产,合理配置资产。
2.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资产利润率。将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不断修订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及时调整资产规模,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联社持续稳步服务好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3.优化资产结构,及时处置闲置资产。继续加强资产盘点工作,对使用年限已到、折旧已提足的资产及时召开会议,按照有关规定流程进行处置,使存量资产结构得到优化。
四、国有自然资源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土地资源总量
和田县国土总面积4275156公顷(6142.734万亩),其中:耕地28953.33公顷(43.43万亩)、种植园用地23543.85公顷(36.33万亩)、林地23307.93公顷(31.75万亩)、草地595927.72公顷(806.75万亩)、湿地124749.56公顷(188.83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314公顷(244710亩)、交通运输用地353.62公顷(5304.3亩)、水工建筑用地290.96公顷(4364.4亩)、水域332778.33公顷(4991674.95亩)、其他用地2946674.71公顷(44200120.65亩)。
2.矿产资源总量
和田县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火烧云铅锌矿区(田)、康西瓦—大红柳滩一带锂多金属矿(田)、苦水湖一带硼矿区(田),以铅、锌、锂、铜、铁、铁锰、煤、金银、钛、钴等多金属为主。
火烧云铅锌矿区(田)估算铅锌矿体资源量2017.37万吨,已达到超大型规模,预测远景资源量可达4000万吨。康西瓦—大红柳滩一带锂多金属矿区(田)估算矿体资源量5369.03万吨,已达到超大型规模。苦水湖一带硼矿区(田)具有很好的以硼为主的盐类矿床找矿前景。
3.水资源总量
和田县水资源主要集中在英艾日克水库、东方红水库、色斯吾特水库,同时配套设施有防洪坝、渠道、抗旱机电井。
英艾日克水库共同调节和田县下游供水灌溉面积为31.19万亩,水库总库容173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98万立方米、死库容36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8.61万亩。东方红水库控制下游耕地灌溉面积为10万亩。色斯吾特水库控制灌溉面积为0.85万亩。县域内永久性防洪坝34.17公里。渠道总长度为4427.7公里,其中干渠726.5公里、支渠704公里、斗渠1500.5公里、农渠1496.7公里,防渗率达到59%。全县范围内总有908眼机电井,其中抗旱机电井有354眼,可正常使用241眼,报废38眼。
4.自然保护地、湿地、草地、林果资源
全县现有林地总面积92.34万亩,其中,人工林66.86万亩,天然林25.48万亩,森林覆盖率1.57%;防护林16.95万亩,其中杨树防护林面积10.2万亩,红柳3.6万亩,梭核2.5万亩,沙枣6075亩,法国梧桐425亩;公益林25.45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21.17万亩、地方公益林4.28万亩、公益林管护站所7个;草原面积706.95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701.5万亩、人工牧草地5.45万亩,草地平均综合植被覆盖度55%。全县现有林果面积49.91万亩,其中核桃26.55万亩、红枣15.76万亩、葡萄4.61万亩、杏0.68万亩、其他果树2.31万亩。
(二)存在问题
1.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涉及自然资源局、水利局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在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权责交叉和冲突,协调沟通不畅。
2.综合利用程度低。开发方式不够科学,资源利用度不够高,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利用程度较低,其经济和生态价值发挥不完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协同合作。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沟通不畅的现状,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推进国有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闲置土地等存量资源的盘活利用,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促进自然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实现资源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3.加强执法力量。充实自然资源管理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动态巡查。